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經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少陰經病
足少陰經病,屬十二經病之一,為足少陰腎經之病候。此經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出於然谷之下,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上腨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絡膀胱。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病因病機
足少陰腎經主藏精,主水液代謝,主骨生髓,為先天之本。其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房勞過度、久病耗傷腎精,或外邪侵襲經脈所致。腎陰虧虛則虛火上炎,腎陽不足則溫煦失職,經氣不利則循行部位見證。
臨床表現
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病候如下:
是動則病(經氣異常變動之證):
- 飢不欲食(腎虛火浮,胃陰受擾)
- 面如漆柴(腎精虧耗,面色晦暗無澤)
- 咳唾則有血(腎陰不足,虛火灼傷肺絡)
- 喝喝而喘(腎不納氣,氣逆作喘)
- 坐而欲起(躁動不安,腎志不寧)
- 目(目巟)(目巟)如無所見(精血不能上榮於目)
- 心如懸,若飢狀(腎陰虧虛,心腎不交)
- 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(腎主恐,腎氣虛則驚恐不安)
- 是為骨厥(腎主骨,經氣逆亂則骨節失養)
是主腎所生病者(腎臟功能失調之證):
- 口熱、舌乾(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)
- 咽腫、嗌乾及痛(少陰經循咽喉,虛火或熱毒上攻)
- 上氣(腎不納氣,氣逆於上)
- 煩心、心痛(心腎不交,虛火擾心)
- 黃疸(腎虛濕熱內蘊)
- 腸澼(腎陽虛衰,下焦不固)
- 脊股內後廉痛(經脈循行部位氣血瘀滯)
- 痿厥(腎虛骨弱,肢體失養)
- 嗜臥(陽氣虛衰,神疲欲寐)
- 足下熱而痛(腎經虛火下注)
辨證論治
-
腎陰虛證:
- 主證: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、足下熱痛、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補腎陰,方如六味地黃丸。
-
腎陽虛證:
- 主證:畏寒肢冷、嗜臥、痿厥、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方如金匱腎氣丸。
-
經氣逆亂證:
- 主證:骨厥、善恐、氣逆喘促。
- 治法:調和經氣,引火歸元,方如磁朱丸加減。
-
濕熱下注證:
- 主證:足下熱痛、黃疸、小便不利。
- 治法:清利濕熱,方如知柏地黃丸。
足少陰經病涉及腎之陰陽失衡及經脈氣血運行失常,臨床須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