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少陰經筋

足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筋肉系統,其循行分布與功能活動與腎經密切相關。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此經筋起於足小趾下方,與足太陰脾經之筋並行,斜向內踝下方走行,結聚於足跟(踵),並在此處與足太陰經筋相合。

循行路徑

  1. 起始與下肢段
    足少陰經筋自足小趾之下出發,沿足底內側緣斜行至內踝下方,與足太陰經筋相會於足跟。隨後,兩經筋共同上行,結於脛骨內踝(內輔)之下,再沿大腿內側(陰股)上行,最終結聚於前陰(陰器)。
  2. 軀幹與頭項段
    從前陰向後延伸,沿脊柱內側(膂)上行,挾脊兩旁肌肉,經後頸部至頭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膀胱經之筋在此會合。此段循行體現了足少陰經筋與脊柱、頭頸部的聯繫。

功能與中醫理論
足少陰經筋主司下肢內側、陰部及脊柱的筋肉活動,其功能與腎氣盛衰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而經筋濡養筋骨,故該經筋失調可能表現為足跟痛、下肢內側拘急、脊柱僵硬或生殖機能異常。在針灸治療中,常配合腎經穴位(如太谿、照海)以調理經筋氣血。

與他經關係
此經筋在足跟、內輔及枕骨處分別與足太陰、足太陽經筋交會,形成三陰經與太陽經的筋絡網絡,共同協調下肢運動與軀幹穩定。

臨床意義
古典文獻中,足少陰經筋的痹證可致「陰器紐痛」「脊內痛」等,反映其循行部位的氣血阻滯。治療上除針刺外,亦可結合推拿導引,鬆解經筋結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