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少陰經筋病候
足少陰經筋病候,又稱「仲秋痹」,屬中醫經筋病證範疇,記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足少陰經筋循行於下肢內側,並與腎經相連,其病變可影響經筋所過之處的功能,並涉及相關臟腑的病理表現。
臨床表現
-
局部經筋症狀:
- 足底轉筋(抽筋),並沿經筋循行部位出現疼痛及轉筋現象。
- 經筋所過之處的結聚點(筋結)疼痛,影響下肢活動。
-
全身性症狀:
- 癇瘛及痙:指抽搐、痙攣等症狀,與足少陰經筋失調,影響腎經氣血運行有關。
- 外側病變(陽病):腰背反折(向後強直),難以俯身。
- 內側病變(陰病):腰部僵硬,難以仰身。
病因病機
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之下,循行於足底、內踝後方,沿下肢內側上行,結於陰器,並與脊柱相連。其病變多因:
- 寒邪侵襲:寒主收引,易致經筋拘急,引發轉筋、疼痛。
- 腎氣虧虛:足少陰經筋與腎經相表裡,腎氣不足則經筋失養,導致筋脈拘攣或弛緩。
- 外傷或勞損:長期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,使經筋受損,氣血瘀滯,形成筋結疼痛。
治療方法
-
燔針劫刺:
- 以火針(燔針)快速刺入痛點(以痛為輸),以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。
- 刺法以「以知為數」,即針刺至患者有明顯得氣感為度。
-
熨引療法:
- 適用於病位較深(在內者),以溫熱療法(如艾灸、熱敷)配合導引術,促進氣血運行。
-
內服藥物:
- 可配合溫經散寒、補腎強筋的方藥,如獨活寄生湯、腎氣丸等,視證型加減。
-
預後判斷:
- 若經筋嚴重扭結(筋折紐),且反覆發作(紐發數甚者),預後較差,可能難以根治。
與「仲秋痹」的關係
《靈樞》將十二經筋病候與四時相應,足少陰經筋病對應「仲秋痹」,即秋季中段(農曆八月)易發之痹證。此時陽氣漸收,陰氣漸盛,人體易受寒邪侵襲,導致經筋拘急,故稱之。
此證候反映了中醫「經筋—臟腑—氣血」的整體觀,治療上需兼顧局部與全身調理,以恢復經筋氣血暢通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