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絡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少陰絡脈
足少陰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,出自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脈自足少陰腎經分出,主要循行於下肢內側及腰脊,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繫,具有調和陰陽、溝通表裏的作用。
循行路線
- 主支:
足少陰絡脈別出於足內踝後下方之大鐘穴(位於太谿穴下五分,跟腱內側緣),繞行足跟後側,走向足太陽膀胱經,形成兩經之間的聯繫。 - 支絡:
另有一分支與足少陰腎經本經並行而上,沿下肢內側上行,貫穿腰脊,並上達心包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絡屬。
生理功能
- 聯絡表裏:
足少陰絡脈為腎經與膀胱經之橋樑,調節兩經氣血運行,維持水液代謝平衡。 - 貫通上下:
其支絡上絡心包,下貫腰脊,使腎經之氣可上達心胸,下通腰膝,協調心腎相交與腰脊活動。
病候表現
- 實證:
絡脈氣血壅滯,可見小便閉癃(瀦留不通),因腎與膀胱相表裏,氣化失司所致。 - 虛證:
絡脈氣血不足,則見腰痛,多因腎精虧虛,腰脊失養。 - 氣逆證:
若脈氣上逆,擾及心包,可出現心煩、胸悶,反映心腎不交之象。
與他經關係
- 與足太陽膀胱經:
通過大鐘穴別走太陽,調節水液代謝與表裏經氣。 - 與手厥陰心包經:
支絡上絡心包,參與心腎相交的生理機制,影響神志與氣血運行。
此絡脈之循行與病候,體現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可通過針刺大鐘穴或調理腎經,以改善相關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