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少陰脈

早期經脈名,即後世所稱之「足少陰腎經」,為中醫經絡系統中十二正經之一,隸屬少陰,與腎臟相連屬,主司人體精氣封藏與水液代謝。其循行路徑與病症記載,最早見於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為古代經脈理論之重要文獻。


經脈循行

據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所述,足少陰脈之循行如下:

  1. 起始:起於足底(湧泉穴附近),出於內踝後方(太谿穴所在之「婁中」)。
  2. 上行:沿小腿內側(「腨」指腓腸肌)貫穿而上,經膝膕窩(「郄」即委中穴一帶),再經大腿內側(「股」)進入腹部。
  3. 深入軀幹:沿脊椎內側(「脊內上廉」)上行,聯繫肝臟(「出肝」),並通過脅肋部(「胠」)上行至舌根(「系舌本」)。

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補充其完整循行:自小趾下斜走足心,繞內踝後分支入足跟,上循下肢內側後緣,貫脊屬腎絡膀胱;其直行者從腎上行,穿肝過膈入肺,沿喉嚨挾舌根,另支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

生理功能

足少陰脈為腎之經脈,具以下特性:

  1. 主藏精:腎為先天之本,經脈氣血充盈與否,關乎生殖、發育及衰老。
  2. 主水液:調節體內水液代謝,與膀胱經相表裏,維持津液平衡。
  3. 納氣歸元:協助肺之呼吸功能,使氣沉丹田。

病候舉要
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其病症包括:

  • 經脈所過之疾:足心灼熱、小腿內側痛、腹痛、脊背內側痛、脅肋痛。
  • 臟腑失調:心痛、煩躁、咽喉乾燥(原文缺損推測)、舌裂、氣喘、頻繁乾嘔、倦怠嗜臥、咳嗽等。
    後世歸納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,如:
  • 是動病:飢不欲食、面黑如漆柴、咳唾帶血、喘息坐臥不安。
  • 所生病:口熱舌乾、咽腫、水腫、腰脊痠痛、下肢痿厥。

治療應用

古代以灸法為主,如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云:「諸病此物者,皆灸足少陰脈。」後世針灸取穴多選:

  • 太谿(內踝後凹陷處):補益腎氣。
  • 湧泉(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):引火歸元。
  • 復溜(內踝上二寸):調節水液代謝。

此脈氣血盛衰,直接反映腎之功能,臨床常用於治療泌尿生殖、呼吸系統及虛損性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