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少陰瘧

病名
足少陰瘧為瘧疾之一,屬六經瘧中的少陰經瘧,其病位在足少陰腎經。《素問·刺瘧篇》記載:「足少陰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塞牖而處,其病難已。」此病以嘔吐劇烈、寒熱往來(且熱象多於寒象)為主要特徵,患者常因陽氣虛衰而喜閉門獨處,病情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足少陰瘧的發病與腎經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若正氣不足,瘧邪乘虛侵襲足少陰經,導致經氣逆亂。腎陽虛衰則寒從內生,瘧邪與內寒相搏,故見寒熱交作;腎陰虧虛則虛熱內擾,故熱多寒少。嘔吐甚者,因足少陰經脈循行過咽喉,瘧邪上逆,胃氣不降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嘔吐劇烈:瘧邪擾動腎經,循經上犯胃腑,胃氣上逆則嘔吐頻繁。
  2. 寒熱往來:發作時先寒後熱,熱勢較寒象明顯,此因腎陰不足,虛熱偏盛。
  3. 精神萎靡:患者常覺倦怠,欲閉戶獨處,反映腎陽虛衰、陰寒內盛之象。
  4. 病程纏綿:因腎為根本,正氣難復,故病情遷延難癒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足少陰瘧的治療多從溫補腎陽、滋養腎陰入手,兼以和解截瘧:

  • 溫陽截瘧:若偏腎陽虛者,可用附子鱉甲湯加減,溫腎散寒。
  • 滋陰清熱:若偏腎陰虛者,宜選知柏地黃丸青蒿鱉甲湯,滋陰透熱。
  • 和解少陰:常配伍柴胡桂枝乾薑湯,調和少陰樞機,兼顧寒熱。

針灸療法
取足少陰經穴為主,如太溪復溜以調補腎氣;配內關降逆止嘔,大椎宣陽解熱。

與其他經瘧的鑑別

  • 足太陰瘧:以腹滿、倦怠為主,寒熱交替而嘔吐較輕。
  • 足厥陰瘒:常見腰痛、小便不利,寒熱往來伴胸脅滿悶。

足少陰瘧的論治體現中醫「辨經論瘧」的特色,臨床需結合脈象與體質,細察陰陽偏衰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