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氣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少陰氣絕

足少陰氣絕乃中醫病證名,指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衰竭之危重證候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為腎經功能極度衰敗之表現,與先天之本虧損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足少陰腎經屬陰經,主藏精、主骨生髓,其經氣衰竭多因:

  • 先天稟賦不足
  • 久病耗傷腎精
  • 年老腎氣自衰
  • 過勞傷腎
  • 大病久病及腎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。」腎經經氣衰竭,則骨髓失養,骨枯不濡,繼而影響齒、發等腎之外候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證候包括:

  1. 骨枯:骨骼枯萎失養,活動不利,此為腎主骨功能失調
  2. 齒長而垢:齒齦萎縮致牙齒看似變長,且附著垢膩,因「齒為骨之餘」
  3. 毛髮枯槁無澤:髮質乾枯失去光澤,因「其華在發」
  4. 肉軟卻:肌肉鬆軟萎縮,因「骨肉不相親」
  5. 面色黧黑:腎色外露
  6. 耳鳴耳聾:腎開竅於耳

《靈樞》描述此證:「骨不濡,則肉不能著也;骨肉不相親,則肉軟卻;肉軟卻,故齒長而垢,無發澤;發無澤者,骨先死。」

病機分析
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。足少陰氣絕時:

  • 腎精虧竭,骨髓失充,故見骨枯
  • 齒為骨之餘,骨髓不充則齒失所養,齦萎齒長
  • 腎其華在發,精虧則發枯無澤
  • 腎經絡脈失養,經氣不能濡潤肌肉,故肉軟卻

此證提示腎之真陰真陽俱衰,多見於疾病末期或極度虛弱之體質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與五行關係:腎屬水,氣絕則水不涵木,常伴肝風內動
  2. 與經絡聯繫: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,氣絕時常影響膀胱氣化
  3. 與臟腑關聯:腎為五臟陰陽之本,氣絕易導致他臟衰竭
  4. 與八綱辨證:屬裡證、虛證、陰證,病位在腎
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認為此為「真臟脈現」之候,預後多不良,需急固腎元,大補真陰真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