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少陰心痛
病證名,指外邪侵犯足少陰經所引發的心痛證候。此病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,書中論述:「若十二經絡外感六淫,則其氣閉塞,郁於中焦,氣與邪爭,發為疼痛。」明確指出外感六淫之邪可導致經絡氣機阻滯,進而引發疼痛。
病因病機
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上行沿脊柱屬腎絡膀胱,其支脈從肺出絡心。若外感寒濕或熱邪侵襲足少陰經,經氣運行不暢,邪氣上逆犯心,則發為心痛。此外,腎陰不足或腎陽虛衰,亦可導致心腎不交,虛火上炎或陰寒內盛,誘發心痛。
臨床表現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「煩劇,面黑,火懸若飢,胸滿,腰脊痛」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:
- 心痛:疼痛劇烈,或伴胸悶,與一般心脈瘀阻之刺痛不同,多呈悶痛或牽掣痛。
- 面黑:腎主黑色,腎經受邪,其色外顯於面,故面色晦暗或黧黑。
- 火懸若飢:腎陰虧虛時,虛火上擾,患者自覺心中灼熱,似飢非飢,煩躁不安。
- 胸滿:邪阻經氣,胸中氣機不暢,故見胸脅脹滿。
- 腰脊痛:足少陰經循行於腰脊,經氣不利則腰脊酸重或冷痛。
辨證分型
- 寒邪客腎型:因寒濕之邪侵襲,症見心痛徹背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緊。
- 腎陰虧虛型:虛火內擾,症見心煩痛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腎陽不足型:陰寒內盛,症見隱痛綿綿、形寒神疲、舌胖淡、脈沉弱。
治療原則
以通經活絡、調和心腎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相應藥物:
- 寒邪客腎:溫經散寒,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。
- 腎陰虧虛:滋腎降火,方用黃連阿膠湯合六味地黃丸。
- 腎陽不足:溫補腎陽,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桂枝、丹參。
相關概念
此證屬「心痛」範疇,但與「胸痹」「真心痛」有別,需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加以區分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論心痛時,亦提及腎邪上乘之機理,可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