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少陰之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少陰之別
足少陰之別,又稱足少陰絡脈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絡脈隸屬於足少陰腎經,具有聯絡表裏經脈、調和氣血之功能,於臨床辨證與治療中有其特殊意義。
經脈循行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鍾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。」其具體循行路徑如下:
- 起始:自足少陰腎經之大鍾穴(位於內踝後下方,跟腱附着部前緣凹陷處)分出。
- 主幹:繞行足跟內側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銜接,形成陰陽經脈之聯繫。
- 分支:另有一支上行,貫穿腰脊,散布於心包絡,進一步強化與其他經脈的關聯。
生理功能
- 溝通表裏:足少陰絡脈為腎經與膀胱經之橋樑,協調陰陽經氣,維持下肢氣血運行。
- 調節腎氣:腎為先天之本,此絡脈有助於腎氣之輸布,影響水液代謝與生殖功能。
- 病候反映:絡脈異常可表現為實證(小便不通、足跟痛)或虛證(腰脊痠軟、心悸),為診斷提供依據。
臨床應用
- 取穴治療:針刺或艾灸大鍾穴,可緩解足跟痛、癃閉及心神不寧等症。
- 絡病理論:結合「久病入絡」學說,慢性腎虛或膀胱濕熱者,可從絡脈論治,配合活血通絡之法。
- 經絡辨證:若見足少陰絡脈循行部位疼痛或麻木,多與腎經氣血失和相關,需辨明虛實。
與他經關係
足少陰絡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別,體現「腎與膀胱相表裏」之臟腑理論。二者氣血互濟,共司水液代謝,故臨床治療泌尿系統疾病時,常兼顧此二經。
此絡脈之研究,不僅深化對經絡系統的認識,亦為針灸與方藥治療提供理論基礎,展現中醫整體觀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