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髓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髓孔

定位與歸經
足髓孔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位於「足外踝後一寸」,與足太陽膀胱經之「崑崙穴」位置相合。後世醫家如《中國針灸學》亦將其歸為崑崙穴之別稱。崑崙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,為五輸穴之「經穴」,五行屬火。

名稱釋義
「髓孔」意指氣血深聚之處,與髓海相通。足髓孔之名,強調其調節下肢氣血、通達髓海之效,尤擅治療下肢痿痹及腦部相關病症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經絡病症: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下肢,故足髓孔可疏解經絡瘀滯,主治腰尻痛、腳跟腫痛、足踝扭傷等。
  2. 髓海失調:中醫認為「腦為髓海」,此穴能引氣血上濟髓海,輔治中風半身不遂(如《千金》所載「猥退風」)、頭痛目眩等。
  3. 氣血瘀阻:具活血散結之效,適用於寒濕痹痛、下肢麻木。

操作與配伍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酸脹感向足底或小腿傳導為佳。
  • 艾灸:溫灸5-10分鐘,可溫通經脈,適用於寒證。
  • 配伍:配腎俞、懸鐘補益精髓;配風市、陽陵泉疏風活絡,治下肢痿弱。

學理探討
足髓孔與崑崙穴同源,其效重在「通調太陽經氣」。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故刺激此穴可通過經絡連屬影響髓海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之法。此外,膀胱經與腎相表裏,間接調補腎精,助益骨髓充養。

文獻溯源
《千金要方》載其為灸治半身不遂要穴,後世針灸典籍多承此說,並融入膀胱經腧穴理論,強化其通絡、醒腦雙重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