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踏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踏法

足踏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整復技術,專用於肩關節脫臼之治療。此法結合肢體力學與手法技巧,透過足部蹬踏與腰部牽引之力,協助脫位之關節復歸原位。以下詳述其操作要領與中醫理論基礎。

操作步驟

  1. 體位準備
    患者仰臥於床榻,全身放鬆,患側上肢自然置於體側。術者坐於患側膝部外側,便於施力。
  2. 足部固定
    術者屈曲右足,以足底(或足跟)穩穩蹬踏於患者右側腋窩處。此處需注意足部位置,應避開腋下重要經脈(如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區域),以免壓迫脈絡。
  3. 牽引設置
    以繃帶縛捆患側腕關節,另一端繫於術者腰部。此時術者雙手扶正患側肘部,保持肘關節屈曲,以穩定上肢力線。
  4. 復位施力
    術者緩緩向後仰身,利用腰部之力牽引患肢,同時足部持續抵住腋窩作為反作用支點。此過程需「柔而漸進」,使肌肉逐漸鬆弛,避免暴力拉扯。當牽引至適當長度時,術者可以手輕推肱骨頭部,協助其滑入關節盂。
  5. 復位確認與固定
    復位成功時,可聞及輕微「咯噔」聲,患肩外形恢復正常,活動障礙解除。隨即於腋下墊入棉團,維持關節穩定,並以三角巾懸吊患肢於胸前,保持前屈內收位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筋與骨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筋主束骨」,肩關節脫臼不僅是骨位錯移,亦伴隨周圍筋絡(肌腱、韌帶)的損傷。足踏法之牽引目的在於「舒筋正骨」,透過緩解肌肉痙攣,為關節復位創造條件。
  2. 經絡與氣血調動
    腋窩為手三陰經交會之處,足踏時輕度刺激極泉穴(心經要穴),可調動氣血,緩解局部瘀滯。然需注意力度,避免過度壓迫影響氣血運行。
  3. 動靜結合原則
    此法體現中醫「動中求正」的思想,即在動態牽引中逐步調整骨位,而非強行扳拉。術者足踏與腰引的協調,暗合「以柔克剛」之理。

適應範圍

主要用於「肩關節前脫位」(肱骨頭脫出於關節盂前下方),尤其適合肌肉豐厚、徒手復位困難者。若合併骨折或陳舊性脫臼,則需配合其他手法或藥物治療。

此技術源自古代傷科經驗,現代臨床仍廣泛應用,展現中醫手法「簡、便、效、廉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