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陽膀胱經
足太陽為十二經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屬人體陽經之長,主一身之表,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。其循行路線廣布體表,內絡膀胱,上通於腦,為六經之藩籬,具抵禦外邪、調和營衛之功。
經脈循行
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額交巔(百會),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;主幹由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沿肩膊內側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屬膀胱。另一支脈從腰中下挾脊貫臀,入膕中(委中穴);再下行過腿後側,至外踝後(崑崙穴),終至足小趾外側(至陰穴)。
生理功能
- 主表衛外:足太陽為「巨陽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,其經氣充盛則腠理密固,外邪難侵。《傷寒論》以太陽為六經之首,外感病初期多見太陽證,如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等,皆與此經相關。
- 通調水道:膀胱為「州都之官」,與腎相表裏,共司水液代謝。足太陽經氣不利可致小便異常、水腫等症。
- 連屬臟腑:經脈內絡膀胱,屬腎,並通過背俞穴(如肺俞、心俞等)與五臟六腑相聯,故針灸此經可調治相應內科雜病。
病候舉要
- 外經病:頭痛、項強、腰脊痛、膝膕拘急、足跟痛。
- 內腑病:癃閉、遺尿、小便不利、狂證、癲疾。
- 熱病:發熱惡寒、瘧瘧(瘧疾)。
重要腧穴
- 睛明:目疾要穴,治目赤腫痛、視物不明。
- 大杼:骨會穴,主骨病、項背強痛。
- 肺俞、心俞等背俞穴:調治相應臟腑虛實病症。
- 委中:合穴,「腰背委中求」,擅治腰腿痹痛。
- 至陰:井穴,胎位不正常用灸穴。
經典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言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衝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,脊痛腰似折。」《素問·熱論》亦云:「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其脈連於風府,故為諸陽主氣也。」足見此經於人體氣血運行與防病中之關鍵地位。
此經腧穴多分布於背部,針灸或推拿常取之以解表散邪、舒筋活絡,亦為溫灸療法之要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