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經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陽經病
病證名,屬十二經病之一,即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異常所引發之病症。該經循行於人體背部,主一身之表,為六經藩籬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,故其病多見外感及經脈所過之處的氣血失調。
病因病機
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額交巔,絡腦下項,挾脊抵腰,貫臀入腘,下行至足小趾。其病多因外邪侵襲(如風寒濕熱)、經氣逆亂,或內傷導致氣血瘀滯,影響經脈循行所致。《靈樞·經脈》詳述其證候,分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兩類:
-
是動病(經氣異常引發之證):
- 頭部:衝頭痛(劇烈頭痛)、目似脫(眼球脹痛如脫出)、頭囟項痛(頭頂及後頭部疼痛)。
- 項背腰脊:項如拔(頸部僵直如被拉扯)、脊痛、腰似折(腰痛如斷裂)。
- 下肢:髀(大腿)不可屈曲、腘(膝窩)如結、踹(小腿)如裂,甚則「踝厥」(氣逆於踝部而僵直)。
-
所生病(經脈所主之筋及臟腑相關病證):
- 筋病:足太陽「主筋」,故見筋脈拘急、痿軟不用,如腳小趾功能障礙。
- 五官七竅:目黃、淚出、鼽衄(鼻塞流涕或鼻血)。
- 神志病:狂、癲疾(與陽氣亢逆或鬱閉相關)。
- 其他:痔瘡(痔瘡)、瘧疾(寒熱往來,因太陽主表,邪客營衛所致)。
辨證要點
足太陽經病以「經脈循行部位疼痛」為核心,特徵如下:
- 表證:外感初期見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、脈浮,屬太陽傷寒或中風。
- 裏證:若邪傳膀胱腑,可致蓄水(小便不利、煩渴)或蓄血(少腹硬滿、發狂)。
- 經絡實證:局部灼痛、拒按、脈弦緊,多因寒凝或血瘀。
- 經絡虛證:酸軟隱痛、遇勞加重,多因氣血不足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六經傳變:太陽為六經之首,邪氣未解可內傳陽明或少陽,故《傷寒論》以太陽病為外感初起之綱。
- 與督脈關係:足太陽經挾脊而行,與督脈相交,故脊柱病變(如強脊炎)常從此經論治。
- 筋病關聯: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,太陽經氣不利易致筋脈失養。
此病證臨床須結合脈象、舌診及兼症,辨明寒熱虛實,以針灸、推拿或藥物調理經氣為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