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陽經筋

足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循行路線廣泛,涵蓋足部至頭面,並與多處筋肉關節相連,屬中醫經筋理論中重要的一環。其循行特點與功能,可從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內容進一步闡釋。

循行路線

  1. 起始與下肢段

    • 起於足小趾外側端,向上結聚於外踝(崑崙穴附近)。
    • 斜行向上,結於膝關節外側(膝膕外側)。
    • 下行分支沿足外側緣,結於足跟(踵部),再沿跟腱上行,結於膝膕窩(委中穴一帶)。
  2. 軀幹與脊柱段

    • 另一分支從外踝分出,沿腓腸肌外側上行,與膝膕部主幹會合後,繼續向上結於臀部(如環跳穴附近)。
    • 主幹挾脊柱兩側(旁開約1.5寸,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相近),上行至項部(後頸)。
  3. 頭面與分支

    • 直行主幹:從項部上行,結於枕骨(後腦勺),再經頭頂至前額,下連顏面,終結於鼻部。
    • 分支一:從項部分出,內行結於舌根(舌本),與語言、吞咽功能相關。
    • 分支二:形成「目上綱」(上眼瞼肌肉),向下結於鼻旁(地倉穴附近),主司眼瞼開合。
    • 分支三:從腋後外側分出,結於肩髃(肩關節前緣),影響上肢活動。
    • 分支四:進入腋下,上行出於缺盆(鎖骨上窩),結於完骨(耳後乳突)。
    • 分支五:從缺盆斜行向上,再次結於鼻旁,與面部表情肌相關。

生理功能與中醫觀點

  1. 聯結筋肉,主司運動
    足太陽經筋網絡下肢、腰背至頭面,主管相關部位的屈伸、轉側動作。若經筋受損(如扭傷、寒凝),可能出現「筋急」(拘攣疼痛)、「筋弛」(無力鬆弛)等症狀。

  2. 濡養與衛外作用
    經筋依賴經氣濡養,與足太陽膀胱經氣血相通。其循行區域(如項背)易受風寒侵襲,臨床常見「項如拔」「腰似折」等症,多與經筋氣血滯澀有關。
  3. 與經脈互為表裡
    經筋為經脈的「外連」系統,雖不直接流通氣血,但通過結聚點(如踝、膝、臀)與足太陽膀胱經協調,影響整體氣機升降。

臨床相關性

  • 痹證與傷筋:下肢外側疼痛、足跟痛、腰背強直等,可能與經筋循行失調相關。
  • 五官病症:目瞼下垂、鼻塞、頭痛等,或與經筋結聚異常有關。
  • 針灸取穴:常配合崑崙、委中、天柱等穴調理經筋氣血。

足太陽經筋的理論,體現中醫「筋與脈並行」的整體觀,不僅解釋肢體運動障礙,亦為針灸、推拿治療提供依據。其複雜的分支結構,更反映古人對人體筋肉系統的細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