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陽經筋病候
病證名,又稱仲春痹,屬十二經筋病候之一,出自《靈樞·經筋》。足太陽經筋循行於人體背部及下肢後側,主司運動與氣血濡養。其病候多因外感風寒濕邪、經筋勞損或氣血瘀滯所致,臨床表現與經筋循行部位密切相關。
主要症狀
- 小趾及足跟腫痛:經筋起於足小趾,邪客於此則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- 腘窩攣急(腘攣):經筋上行過膝膕,寒濕凝滯則筋脈拘急,屈伸不利。
- 脊背反張(脊反折):足太陽主一身之表,經筋失養則背部筋脈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項部筋急:邪侵頸項部經筋,氣血不通,故見僵硬疼痛。
- 肩臂不舉、腋下及缺盆牽掣痛:經筋循肩腋上行,氣血受阻則活動受限,痛引缺盆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痹阻經筋,氣血運行不暢。
- 勞損過度:久行久立或姿勢不當,致經筋疲極而傷。
- 氣血虛弱:經筋失於濡養,柔韌性減退,易發攣急。
治療原則
《靈樞》提出「燔針劫刺」之法,即火針速刺以溫通經脈,取「以痛為輸」(阿是穴)為針刺要點,配合局部取穴如崑崙、承山、委中等,以疏調足太陽氣血。此外,可輔以推拿、艾灸或中藥外敷,共奏散寒除濕、舒筋活絡之效。
附:仲春痹之義
古人將十二經筋病候與時令相應,足太陽經筋病發於農曆二月(仲春),此時陽氣初升,風邪偏盛,易襲陽經,故稱「仲春痹」。此說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