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陽絡脈

足太陽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,出自《靈樞·經脈》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重要分支。該絡脈從外踝上七寸處的飛揚穴分出,別行走向足少陰腎經,形成兩經之間的聯繫通道,體現了中醫經絡學說中「陰陽相貫」的理論。

經絡循行與特點

足太陽絡脈的循行路線始於飛揚穴,此穴位於小腿後側,當崑崙穴(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)直上七寸。從飛揚穴分出後,其分支向下聯絡足少陰腎經,強化了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表裡關係。此絡脈的走向反映了中醫「陽經絡陰經」的規律,亦符合「膀胱與腎相表裡」的臟腑理論。

病候表現
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足太陽絡脈的病候可分為實證與虛證:

  • 實證:多見鼻塞、流清涕、頭痛、背痛等症狀。此因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絡脈氣血壅滯時,邪氣上擾清竅,導致頭面及背部經氣不暢。
  • 虛證:常見鼻流清涕或鼻衄(鼻腔出血),此為絡脈氣血不足,陽氣不固,陰血外溢所致。

與經脈及臟腑的關係

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人體背部,涵蓋五臟六腑之背俞穴,故其絡脈異常可能影響相關臟腑功能。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,腎為先天之本,若絡脈失調,可能進一步波及腎氣,出現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腎虛症狀。此外,鼻為肺之竅,但足太陽經亦通過絡脈與鼻相關聯,體現了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理論。

臨床應用

飛揚穴作為足太陽絡脈的起點,是治療該絡脈病變的重要穴位。針刺或艾灸飛揚穴可調和膀胱與腎經的氣血,用於緩解頭痛、鼻塞、腰背疼痛等症狀。此外,飛揚穴亦為「絡穴」,具有溝通表裡兩經的作用,在治療表裡經同病時尤為關鍵。

總結

足太陽絡脈作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聯絡通道,其循行與病候體現了中醫經絡系統的整體性與關聯性。通過飛揚穴的調治,可調節陰陽經氣平衡,進一步印證中醫「通絡調氣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