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陽穴
經穴屬性
足太陽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主治消渴、淋病、男子疝氣等症。後世醫籍如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明確其定位,列於外踝後一寸凹陷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區域,故得名。
定位與取穴
據《類經圖翼》記載,本穴位於「外踝後一寸宛宛中」,即足外踝尖後方一寸(同身寸),與崑崙穴(膀胱經原穴)相鄰。取穴時可沿外踝後緣向跟腱方向觸摸,於凹陷處定穴。
主治功能
- 消渴(糖尿病相關症狀)
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載,灸足太陽穴可緩解咽喉乾燥等上消症狀,此與膀胱經「絡腎屬膀胱」的生理相關,透過調節水液代謝以滋潤上焦。 - 淋證(泌尿系統疾病)
灸治本穴能通利下焦濕熱,改善小便不利、頻急澀痛等症,反映膀胱經「主筋所生病」與水液調控的關聯。 - 疝氣(陰囊腫脹或睾丸疾病)
古籍提及灸療可溫散下焦寒濕,緩解「卵大㿗病」(睾丸腫脹),此與經脈循行「貫臀入膕中」及絡陰器的路徑有關。
操作與配伍
- 灸法:傳統多採用直接灸,壯數達五十壯(一壯約3-5分鐘),強調「三報之」(反覆施灸以鞏固療效)。
- 針刺:現代可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。
- 配穴:常與膀胱經崑崙、三陰交同用,增強利水滲濕之效;若治消渴,可配肺俞、脾俞調節津液輸布。
學理探討
足太陽穴雖未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然其定位鄰近崑崙穴(膀胱經經火穴),火能化氣行水,故灸之可激發膀胱氣化功能,調節水液代謝異常。另從經筋理論看,外踝區域為足太陽經筋所結,刺激此處能鬆解筋結,改善下肢氣血瘀滯所致之疝痛。
附註
歷代文獻對本穴記載略異,除《千金要方》原述未明位置外,《針灸集成》亦提及別名「足太陰」,然考據經脈循行,當以膀胱經外踝後定位為主流。後世臨床應用多參照《類經圖翼》之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