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之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陽之別

出處與基本概念
足太陽之別,又稱足太陽絡脈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絡脈是經脈的分支,具有聯絡表裡兩經、調節氣血的作用。足太陽之別從足太陽膀胱經分出,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陰腎經相互聯繫,形成經絡系統中的橫向通路。

循行路線
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足太陽之別從崑崙穴(位於足外踝後方,跟骨上方凹陷處)分出,沿著小腿外側上行,至委中穴(膝膕橫紋中點)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主幹會合。其分支則繼續深入,聯繫足少陰腎經,並散布於脊柱兩側的肌肉群(如豎脊肌),與背部的經筋、皮部相連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溝通表裡經脈:足太陽之別作為絡脈,主要聯繫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,調節兩經氣血的平衡。
  2. 濡養腰背:其循行路徑分布於背部,與膀胱經共同主司腰背部的氣血運行,影響局部肌肉、筋骨的功能。
  3. 調節水液代謝:膀胱經主「藏津液」,而腎經主水,此絡脈有助於協調兩經對水液代謝的作用。

病候表現
當足太陽之別氣血異常時,可能出現以下證候:

  • 實證:鼻塞流涕、頭痛、背部拘急疼痛。
  • 虛證:鼻衄(流鼻血)、腰脊無力、足跟痠痛。
    此類症狀與膀胱經、腎經的失調密切相關,反映絡脈病變對表裡兩經的影響。
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
  • 與足太陽膀胱經:足太陽之別為膀胱經的分支,強化其對腰背、頭部的調控。
  • 與足少陰腎經:通過絡脈的聯繫,膀胱經與腎經在水液代謝、生殖功能等方面相互協作,體現「腎與膀胱相表裡」的理論。

臨床應用
在針灸治療中,刺激崑崙穴委中穴可調節足太陽之別的氣血,用於緩解腰背痛、下肢麻木等症狀。此外,推拿或艾灸背部膀胱經循行區域,亦能間接影響此絡脈的功能。

總結
足太陽之別作為十五絡脈之一,是中醫經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環節,其循行與功能體現了經脈之間的複雜聯繫,對理解腰背部疾病及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