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陽之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陽之正

出處與基本概念
「足太陽之正」為十二經別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別》。經別乃十二正經別行之分支,具有加強表裏兩經聯繫、濡養臟腑及溝通十二經脈氣血的作用。足太陽之正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其循行特點為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,即從本經分出後,深入體腔與相表裏的足少陰腎經相合,再淺出體表,上頭面而終。

循行路線
據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,足太陽之正的具體循行為:「足太陽之正,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當心入散;直者,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。」意指此經別從足太陽膀胱經的膕窩(膝後凹陷處)分出後,一支下行至尾骶下五寸處,別入肛門,內屬膀胱,散絡於腎,並沿脊柱兩旁上行,貫穿心臟;其直行者則從脊柱旁上行至項部,重新匯入足太陽本經。
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
  1. 強化表裏經聯繫:足太陽之正與足少陰經別相表裏配合,加強膀胱與腎的陰陽相濟關係,協調水液代謝與氣化功能。
  2. 濡養臟腑經絡:其內行路線散絡於腎、膀胱,並上貫於心,故與泌尿生殖系統、心神調節密切相關。
  3. 擴展經脈主治:通過「離合出入」的循行方式,延伸足太陽經的治療範圍,如痔疾、腰脊痛等肛腸病症,以及心腎不交所致失眠、心悸等,均可從此經別論治。
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足太陽之正與足少陰經別在體內相合,體現「陽經屬腑絡臟,陰經屬臟絡腑」的規律。此聯繫為針灸選穴提供理論依據,如治療腎虛腰痛時,除取足太陽經穴(如腎俞、委中),亦可配合足少陰經穴(如太溪),以增強療效。

文獻考據與學術探討
歷代醫家對「足太陽之正」的詮釋多基於《內經》,清代張志聰於《靈樞集注》中強調其「上貫於心」的特性,認為此與「心腎相交」理論相呼應;現代研究則指出,其循行路徑與交感神經節段分布有潛在關聯,為經絡實質研究提供線索。

此為中醫經絡理論中深層次氣血運行的具體展現,亦反映古人對人體結構與功能整合的獨特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