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陰

足太陰,中醫名詞。

  1. 經脈名。出《靈樞·經水》。即足太陰脾經。見該條。
  2. 經外穴名。見《千金翼方》:「婦人逆產足出,針足太陰入三分,足入乃出針,穴在內踝後白肉際陷骨宛宛中。」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列為奇穴,定位在足內踝後一寸;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則指在足內踝下緣後約一寸凹陷中。主治難產,胞衣不下。針0.3寸,灸3壯。

足太陰脾經

足太陰脾經,十二經脈之一。本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,沿足內側向上,經過內踝後方,沿小腿內側後緣,上行至膝關節,沿大腿內側前緣,向上進入腹部,沿胃下口,向上穿過膈肌,連屬於心,散布於胸脅,下行至胃,再沿小腸下行,至大腿內側前緣,沿下肢內側後緣,至足內踝後方,沿足內側緣至足大趾內側端。本經所經過的部位,主治該部位的病證。

足太陰脾經穴位

足太陰脾經共有21個穴位,分別是:大趾內側端(隱白)、內踝後方(太溪)、內踝前方(三陰交)、足背中線(然谷)、內踝上緣(太白)、足背外側(商丘)、內踝下方(陰陵泉)、膝蓋內側(地機)、膝蓋下方(陰陵泉)、腘窩(血海)、大腿內側前緣(箕門)、腹股溝(沖門)、大腿內側前緣(府舍)、腹部(天樞)、胸脅(期門)、乳頭下方(乳中)、乳頭上方(膻中)、鎖骨中(天池)、鎖骨下端(天泉)、腋下(大包)、肘內側(曲池)、肘橫紋上(手太陰穴)、腕橫紋上(尺澤)、手掌大魚際(太陰穴)。

足太陰脾經主治病證

足太陰脾經所經過的部位,主治該部位的病證。如大趾內側端(隱白)主治足大趾內側痛、腳氣;內踝後方(太溪)主治腳踝痛、水腫;內踝前方(三陰交)主治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小便不利、水腫;足背中線(然谷)主治足背痛、腳氣;內踝上緣(太白)主治腳踝痛、水腫;足背外側(商丘)主治足背痛、腳氣;內踝下方(陰陵泉)主治腳踝痛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陽痿;膝蓋內側(地機)主治膝蓋痛、下肢無力;膝蓋下方(陰陵泉)主治膝蓋痛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陽痿;腘窩(血海)主治膝蓋痛、下肢無力;大腿內側前緣(箕門)主治下肢無力、水腫;腹股溝(沖門)主治腹股溝痛、下肢無力、水腫;大腿內側前緣(府舍)主治下肢無力、水腫;腹部(天樞)主治腹脹、腹痛、便溏、泄瀉;胸脅(期門)主治胸脅脹痛、乳房脹痛、乳汁不足;乳頭下方(乳中)主治乳房脹痛、乳汁不足;乳頭上方(膻中)主治胸悶、心悸、氣短;鎖骨中(天池)主治胸悶、心悸、氣短;鎖骨下端(天泉)主治胸悶、心悸、氣短;腋下(大包)主治腋下腫痛;肘內側(曲池)主治肘關節痛、上肢無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