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
一、經脈範疇
足太陰為十二正經之一,全稱「足太陰脾經」,首載於《靈樞·經水》。其循行起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),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,經內踝前方,沿脛骨後緣交足厥陰肝經於三陰交,繼而上行至膝股內側前緣,入腹屬脾絡胃,終止於腋下大包穴。該經屬脾,絡胃,與心、肺等臟腑有氣血聯繫,主司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,為後天之本。
二、經外奇穴應用
足太陰亦為經外奇穴名,見於《千金翼方》,記載其主治婦人逆產、胞衣不下。歷代定位略有差異:
- 《千金翼方》描述其位於「內踝後白肉際陷骨宛宛中」。
- 《中國針灸學》定為「足內踝後一寸」。
- 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進一步明確為「內踝下緣後一寸凹陷處」。
操作上,針刺深度約0.3寸,灸法可用3壯,傳統認為能調節胞宮氣機,助產順胎。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- 氣血特性:足太陰脾經多氣少血,氣血流注時辰為巳時(上午9至11時),此時經氣旺盛,適宜調理脾胃疾患。
- 病理表現:經脈病候可見舌本強、食則嘔、腹脹溏泄,反映脾失健運之象;若經氣逆亂,可致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。
- 治療原則:臨床取穴常選公孫、三陰交等,配合艾灸以溫補脾陽,或針刺瀉法清利濕濁,體現「虛則補之,陷下則灸之」的治法。
四、與他經關係
足太陰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,二者協調共主消化吸收;又通過「太陰主開」的生理特性,與手太陰肺經共司水液代謝,形成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的病理關聯。
此條目結合經典文獻與經絡理論,呈現足太陰在經脈系統及特殊療法中的雙重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