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標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標本

一、基本概念
足太陰標本屬中醫經絡理論中「十二經標本」之一,出自《靈樞·衛氣》。「標本」為經絡氣血輸注的關鍵部位,「本」為經氣根源,「標」為經氣所聚之處。足太陰脾經的標本定位,反映其經氣運行與內外聯繫的特點。

二、具體定位

  1. 足太陰之本

    • 位置:中封穴(足厥陰肝經穴)前上四寸,即「三陰交穴」附近。
    • 意義:三陰交為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交會處,是脾經氣血化生之源,主司運化水穀、統血之功。
  2. 足太陰之標

    • 位置:背部的「脾俞穴」與舌根部的「廉泉穴」。
    • 意義:
      • 脾俞:膀胱經穴位,為脾之背俞穴,反映脾臟氣血盛衰,主治腹脹、泄瀉等脾系病症。
      • 舌本:即舌根部,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舌象為脾之外候,臨床可通過舌苔、舌質判斷脾之功能。

三、理論內涵

  1. 經氣輸布關係
    足太陰標本體現「內外相應」的經絡特性:

    • 「本」在三陰交,強調下肢經氣匯聚對脾臟功能的影響;
    • 「標」在脾俞與舌本,反映脾經氣血上達背俞與官竅的途徑。
  2. 與臟腑的聯繫

    • 脾主運化,標本理論中「舌本」與脾之升清功能相關,若脾虛濕困,可見舌體胖大、苔膩;
    • 脾俞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反應點,針灸此穴可調節脾之運化。

四、臨床應用

  1. 診斷意義

    • 舌本異常(如舌強、味覺遲鈍)可能提示脾經病變;
    • 脾俞穴壓痛或結節,可輔助診斷脾虛或濕阻。
  2. 治療指導

    • 針灸三陰交(本)可健脾化濕,治療腹瀉、水腫;
    • 刺激脾俞(標)配合舌下金津、玉液放血,可改善脾失健運所致的口甘、納呆。

五、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
  1. 標本與根結
    足太陰「標本」與「根結」理論互補:「根」在隱白,「結」在太倉(中脘),與標本共同構成經氣循行的完整路徑。

  2. 經絡辨證
    脾經標本異常可表現為「標實本虛」(如舌紅苔黃伴下肢浮腫)或「本虛標實」(如舌淡白、脾俞僵硬),需結合四診辨證。

附:相關文獻

  • 《類經》註:「足太陰之本,主乎中封上之三陰交;標在脾俞,以應舌本,蓋脾脈上膈挾咽也。」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脾俞為「脾之氣所發」,與舌本共為脾經之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