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經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經別
足太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,屬足太陰脾經的分支,首載於《靈樞·經別》。其循行特點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
循行路線
據《靈樞》記載,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脾經的主幹分出後,沿大腿內側上行至髀部(大腿近腹股溝處),在此與足陽明胃經的經別相會合。兩經合併後繼續上行,經過腹部,最終結聚於咽部,並深入貫通舌體中央。此循行路徑體現了經別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的特性,即從正經分出後深入體內,再與相表裡的經脈(此處為足陽明胃經)相合,形成陰陽經脈的深層聯繫。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- 加強表裡經聯繫
足太陰經別與足陽明經別相合,強化了脾與胃的表裡關係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、胃主受納,兩者協調方能完成水穀精微的消化與輸布。經別的聯繫使二者在生理功能上更緊密配合,病理上亦可能相互影響。 - 聯繫臟腑與體表
經別上行至咽、貫舌中,擴展了足太陰脾經的循行範圍。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而經別進一步深化此聯繫,解釋了脾虛濕困時常見的舌體胖大、苔膩等症狀,亦為「脾開竅於口」的理論提供經絡依據。 - 調節氣血輸布
經別作為經脈的補充,能將氣血輸布至正經未直接循行的部位(如深層咽喉與舌),協助脾經完成「主四肢肌肉」的功能。臨床上,咽痛、吞咽障礙或舌病等症,除考慮局部病變外,亦可從脾經氣血失調論治。
與其他經絡的區別
- 與足太陰脾經主幹的差異:脾經主幹循行於下肢內側、腹胸,止於大包穴;經別則側重與陽明經的深層聯屬,並上行至頭頸。
- 與絡脈的不同:經別屬縱深分支,而絡脈(如脾之大絡)多橫向聯繫,主司表裡經淺層氣血滲灌。
文獻溯源
《靈樞·經別》明確指出足太陰經別的循行,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其「合於陽明」的意義,強調「十二經別皆為正經之別派,以通臟腑之腠理」。此理論為針灸取穴與內科辨證提供了重要依據,如治療脾胃同病時,可兼取脾、胃兩經穴位以協調陰陽。
綜上,足太陰經別不僅是經絡系統的組成部分,更是理解脾臟生理病理及相關症候的關鍵環節。其循行特點體現了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整體觀,對臨床辨治具有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