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經病,病證名。系十二經病之一。即足太陰脾經病。《靈樞.經脈》:「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,善噫,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閉,黃疸,不能卧,強立,股膝內腫厥,足大指不用。」

足太陰經病的病因病機,主要由於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阻滯經脈,則可出現舌本強、食則嘔、胃脘痛、腹脹、善噫、身體皆重等症狀。此外,脾主升清,若脾失健運,則可導致水濕下注,聚而成水,水停則可出現水閉、黃疸等症狀。

足太陰經病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消化系統症狀:食不下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瀉等。
  2. 水液代謝障礙症狀:水腫、黃疸等。
  3. 神志系統症狀:煩躁、失眠、健忘等。
  4. 其他症狀:身體疲乏、四肢無力、關節疼痛等。

足太陰經病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舌苔、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。

足太陰經病的治療,主要以健脾利濕、化痰散結為主。可選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術等健脾利濕藥物,以及陳皮、半夏生薑、大棗等化痰散結藥物。此外,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配合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。

足太陰經病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患者能夠及時治療,病情大多可以得到緩解。但如果患者長期不治療,病情可能會逐漸加重,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。因此,患者在出現足太陰經病的症狀時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