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經筋

足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筋脈系統,其循行分布與脾經密切相關,主要聯繫下肢內側、腹部及胸脅等部位。

循行路線

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足太陰經筋的循行路徑如下:

  1. 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附近),沿足內側緣上行,結聚於內踝(如商丘穴處)。
  2. 直行支脈:從內踝向上,絡結於膝內輔骨(脛骨內髁與股骨內上髁),再沿大腿內側(陰股)上行,結於髀部(近腹股溝處),並與其他經筋會聚於陰器(生殖器周邊)。
  3. 腹部與胸脅段:從陰器上行,經下腹,結於臍部(神闕穴附近),繼而沿腹裡(深層肌筋膜)上行,結於肋部,並分散布於胸中
  4. 內行支脈:部分經筋向內附著於脊柱(屬深層筋絡),與督脈及足太陽經筋相聯繫。

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主司運動與聯綴:足太陰經筋負責下肢內側、腹部及胸脅部的筋肉關節活動,維持肢體屈伸與穩定。
  2. 與脾胃功能相應: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經筋的柔韌性與脾氣盛衰相關。若脾虛濕困,可能導致經筋弛緩或攣急,出現下肢無力、腹肌鬆弛等症狀。
  3. 病候表現:經筋受邪時,可循行區域出現轉筋(痙攣)、疼痛或結節,如內踝痛、膝內側不適、腹痛連脅等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」之描述。

與其他經筋的關係

足太陰經筋與足陽明經筋(前側)、足厥陰經筋(內側)在膝股部相交會,並通過陰器與任脈、衝脈相聯繫,形成「宗筋之會」。此外,其內著於脊柱的特性,使之與足太陽經筋共同調節背腰部張力。

此經筋的理論不僅用於解釋肢體病症,亦為針灸與推拿治療提供依據,如「以痛為輸」的取穴原則,常針對結聚點施術以鬆解筋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