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經筋病候
足太陰經筋病候,又稱季春痹,屬中醫經筋病證範疇,記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此病候主要因足太陰經筋氣血運行不暢,或外邪侵襲經筋所導致,其臨床表現與經筋循行部位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足太陰經筋起於足大趾內側,沿內踝、膝內側上行,散佈於陰器、腹部,並與脊內相連。若因風寒濕邪侵襲、勞損過度,或氣血虧虛,致使經筋拘急、氣血瘀滯,則發為經筋病候。《靈樞》指出,此病多發於春季(季春),與時令氣候變化相關,故稱「季春痹」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靈樞》所述,足太陰經筋病候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足部症狀:足大趾內側及內踝疼痛,轉筋(肌肉痙攣)。
- 膝部症狀:膝內側輔骨(脛骨內側髁)疼痛。
- 下肢及髖部症狀:陰股(大腿內側)牽引至髖部疼痛。
- 前陰及腹部症狀:陰器扭結疼痛,向下牽引臍部及兩脅疼痛。
- 胸背部症狀:疼痛可上引膺部(胸前)及脊骨內側。
治療原則
《靈樞》提出以「燔針劫刺」為主要治法,即採用溫針或火針,以快速刺法疏通經筋氣血,緩解拘急疼痛。針刺時以「以知為數」(以患者感知針感為度),並「以痛為輸」(取阿是穴或痛點為施術部位)。此外,亦可配合艾灸、推拿或中藥調理,以溫通經脈、散寒除濕。
經筋與經絡的關係
足太陰經筋與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相應,但二者功能有別:經筋主司肢體運動與聯綴百骸,而經絡主運行氣血。若經筋病久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經絡氣血運行,反之亦然。因此,臨床需辨明病位在筋或在脈,以擬定相應治法。
此病候反映了中醫「筋病」的理論特色,強調局部與整體的關聯性,並結合時令因素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