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絡脈

出處與循行
足太陰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原文記載:「足太陰之別: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」意指此絡脈自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分出,公孫穴位於足大趾本節(第一蹠骨基底)後一寸處。該絡脈主幹分支走向足陽明胃經,與胃經相銜接;另一支則上行深入腹腔,直接聯絡腸胃,體現脾經與脾胃臟腑的密切關係。

生理功能
足太陰絡脈屬脾經之別絡,具有溝通表裡、調和氣血之功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此絡脈將脾經氣血輸布至胃經,協調脾胃功能,助水穀精微之運化與輸布。其入絡腸胃之分支,進一步強化脾與胃、腸的聯繫,維繫中焦氣機升降。

病候表現
《靈樞》指出,此絡脈病變可分虛實:

  • 實證:氣血壅滯,則腹中驟發絞痛,痛勢急迫,多因寒邪內侵或氣機阻滯所致。
  • 虛證:氣血不足,運化失司,則腹部脹滿,按之柔軟,時輕時重,常伴食少乏力。
  • 厥逆證:若絡脈氣機逆亂,可發為霍亂,症見突然嘔吐泄瀉,甚則揮霍撩亂,此與脾胃升降失常、清濁相干相關。

與經脈及臟腑關係
足太陰絡脈屬脾經分支,與同名經脈共同調節脾臟功能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統血、主肌肉四肢,此絡脈病變除影響脾胃外,亦可波及全身氣血生成與輸布。其別走陽明,反映「脾胃相表裡」之理論,二者經氣互通,病變時常相互傳變。

臨床應用
公孫穴為足太陰絡脈之起點,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衝脈。針刺此穴可調理脾經絡脈氣血,主治腹痛、腹脹、胃痛、泄瀉等脾胃病證,亦可用於衝脈氣逆之胸悶、心悸。透過刺激絡脈,可間接調節脾胃功能,體現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

與其他絡脈差異
十五絡脈中,足太陰絡脈特色在於「入絡腸胃」,直接內連消化器官,與僅行於體表或連接表裡經的絡脈(如手太陰列缺別走陽明)不同,突顯脾經與中焦實質臟腑的深層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