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瘧

病名
足太陰瘧為瘧疾之一種,屬三陰經瘧範疇,其病機在於邪氣客於足太陰脾經所致。《素問·刺瘧篇》明載其證候特徵:「足太陰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,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。」此段經文揭示脾經氣機失調引發的系列症狀,後世醫家多據此深化論述。

病因病機
足太陰脾主運化,性喜舒暢而惡鬱滯。瘧邪侵襲脾經,導致中焦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。脾失健運則「不嗜食」;氣鬱不伸故「好太息」;脾虛營衛失和,故見「多寒熱」;邪擾胃腑,胃氣上逆則「善嘔」;汗出為營衛相爭之象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釋:「脾病則上焦痞塞,樂不能為,故不樂而太息;太陰主裏,邪伏難解,故寒熱反復;脾胃相表裏,胃受脾累,故嘔逆作矣。」

證候特點

  1. 情志異常:脾志為思,邪困脾經則「不樂」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胸悶不舒。
  2. 呼吸與消化症狀:頻頻太息以舒氣鬱,脾不運化則納呆厭食。
  3. 寒熱往來:發作時寒熱交替,因太陰屬三陰,熱勢不如陽經瘧劇烈,但病程較綿長。
  4. 嘔逆:瘧邪犯胃,嘔吐後氣機暫通,症狀稍緩(「嘔已乃衰」)。

治法與取穴
《內經》提出「即取之」,強調及早針刺治療。臨床以調理脾經氣血為主,常取:

  • 公孫穴(脾經絡穴,通衝脈,治氣逆嘔吐)
  • 三陰交(肝脾腎三經交會,健脾化濕)
  • 脾俞(背俞穴,振奮脾陽)
    配合艾灸中脘以溫中焦,或刺足三里調和胃氣。

與他經瘧之鑑別

  • 足少陽瘧:寒熱分明,伴口苦嘔膽,屬半表半裏證。
  • 足厥陰瘧:腰痛少腹滿,小便不利,涉肝經所主。
    足太陰瘧以脾胃症狀為核心,病位偏裏,與他經瘧之表裏深淺有異。

附:三陰經瘧關聯
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三陰經瘧多由陽經傳變而來,邪深難愈。足太陰瘧若久不愈,可內傳少陰、厥陰,呈現「三陰並病」之候,此時當參合脈證,辨經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