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瘧,病名。瘧發於足太陰者。《素問.刺瘧篇》:「足太陰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,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,即取之。」《雜病源流犀燭.瘧疾源流》:「蓋以脾喜樂,病則否,上焦痞塞,故好太息而不嗜食;太陰主里,邪不易解,故多寒熱;脾病及胃,故善嘔也。」

足太陰瘧的臨床表現為:

  1. 發熱寒戰,汗出,惡寒重,發熱輕,多在午後發作,持續數小時,或一日發作2-3次,或隔日發作。
  2. 頭痛,身痛,關節痛,四肢酸痛,倦怠乏力。
  3. 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腹脹腹痛,大便溏薄。
  4. 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
足太陰瘧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疏肝理脾、健脾益氣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葛根芩連湯: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。本方清熱解毒,疏肝利膽,適用於瘧疾屬於肝膽實熱者。
  2. 白虎加人參湯:生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。本方清熱生津,益氣固表,適用於瘧疾屬於陰虛內熱者。
  3. 四君子湯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。本方健脾益氣,適用於瘧疾屬於脾虛氣弱者。

足太陰瘧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可導致脾胃虛弱、氣血兩虧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並注意休息、飲食調理,以早日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