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脾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[足太陰脾經](/dic/18645)病

足太陰脾經病是指足太陰脾經所發生的病候。《靈樞.經脈》載: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: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,善噫,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: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、溏、瘕泄,水閉,黃疸,不能卧,強立,股膝內腫厥,足大指不用。」本經主要病癥為:嘔吐,胃脘痛,腹脹,噯氣,心煩,黃疸,腹中痞塊,大便溏泄。

嘔吐

嘔吐是脾胃功能失調,胃氣上逆所致。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噁心、嘔吐,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,如食物、胃液等。嘔吐可伴有胃脘痛、腹脹、噯氣等症狀。

胃脘痛

胃脘痛是指胃脘部位的疼痛。主要表現為胃脘部位隱痛、鈍痛或灼痛,可伴有噯氣、腹脹等症狀。胃脘痛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

腹脹

腹脹是指腹部脹滿不適的感覺。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、不舒服,可伴有噯氣、腹痛等症狀。腹脹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

噯氣

噯氣是指打嗝、放屁。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打嗝、放屁,可伴有胃脘痛、腹脹等症狀。噯氣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

心煩

心煩是指心神不寧、煩躁不安。主要表現為心神不寧、煩躁不安,可伴有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心煩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

黃疸

黃疸是指皮膚、黏膜、鞏膜等部位發黃。主要表現為皮膚、黏膜、鞏膜等部位發黃,可伴有尿色深、大便色淺等症狀。黃疸多由肝膽疾病引起。

腹中痞塊

腹中痞塊是指腹部有包塊。主要表現為腹部有包塊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等症狀。腹中痞塊多由脾胃虛弱、痰濕內阻等因素引起。

大便溏泄

大便溏泄是指大便稀薄、不成形。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、不成形,可伴有腹痛、腹脹等症狀。大便溏泄多由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蘊等因素引起。

足太陰脾經病的治療以健脾和胃、理氣和中為主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、四君子湯、理中湯等方藥治療。

預防

足太陰脾經病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