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氣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氣絕
足太陰氣絕,乃中醫病證名,指足太陰脾經之經氣衰竭,導致相關生理功能嚴重受損之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篇,為中醫經絡理論與臟腑辨證之重要內容。
病因病機
足太陰脾經屬太陰,主運化水穀精微,統攝血液,並濡養肌肉、口唇等組織。其經氣衰竭,多因長期脾胃虛弱、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、邪氣深重所致。當脾經氣血無法正常輸布,則肌肉失養,舌體萎軟,口唇失去濡潤,呈現「舌萎、肌肉軟、唇反、人中滿」等危重證候。
臨床表現
依據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足太陰氣絕之主要證候如下:
- 舌萎:舌體萎軟無力,活動不靈,乃因脾經氣血不能上榮於舌,肌肉失養所致。
- 肌肉軟:全身肌肉鬆軟無力,甚則萎縮,因脾主肌肉,氣絕則肌肉不得濡養。
- 唇反:口唇外翻,色澤蒼白或青紫,反映脾之華在唇,氣血衰敗則唇失其榮。
- 人中滿:人中部位腫脹或平坦,失去正常凹陷,此為脾經氣血不能上充之象。
《內經》更指出:「唇反者,肉先死」,意味此證已至脾氣衰敗、肌肉功能喪失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理論延伸
從經絡學說而言,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,上行絡胃屬脾,並散舌下。其經氣衰竭,不僅影響本經所過之處,亦會累及相表裏之足陽明胃經,導致消化功能徹底崩解。此外,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故足太陰氣絕常伴隨全身氣血虧虛,甚至影響其他臟腑功能。
在五行理論中,脾屬土,主運化,若土氣敗絕,則水穀不化,精微不布,進一步導致五臟失養,形成惡性循環。
此證多見於重病晚期或極度虛弱之患者,屬中醫「真臟脈見」之範疇,提示臟腑功能瀕臨衰竭,需緊急救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