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心痛
病證名,屬外邪侵犯足太陰脾經所致之心痛證候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此證因六淫外邪侵襲經絡,導致氣機閉塞,鬱滯中焦,正氣與邪氣相搏,引發疼痛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足太陰脾經氣血運行受阻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,進一步波及心脈,呈現「經臟同病」之特點。
臨床表現以「腹脹滿」「大便澀滯不利」為主症,伴隨「膈間痞悶」「咽喉窒塞感」。此因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氣機壅滯於中焦,上逆則胸膈不利,下阻則傳導失常。與一般心痛不同,此證多兼見脾經濕困之象,如舌苔白膩、脈濡緩等。
中醫理論解析:
- 經絡循行關係:足太陰脾經「屬脾絡胃,上膈注心中」,邪氣循經內傳,可擾亂心脈氣血,形成「脾病及心」之證。
- 病理因素:以「濕邪鬱阻」為核心,濕性黏滯,易困脾陽,導致氣化不利,進一步引發水穀不運、濁陰上蒙等變證。
- 與他證鑑別:
- 厥陰心痛:多見脅脹、嘔逆,屬肝氣犯胃;
- 少陰心痛:常見手足厥冷、脈微細,為心腎陽虛;
足太陰心痛則以脾胃濕滯為辨證要點。
古籍補充: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太陰之氣不運,則壅而為痛」,強調調暢脾氣為治療根本。後世醫家亦主張「通陽化濕」之法,如藿香、厚朴等藥疏通中焦,佐以延胡索、鬱金行氣活血,以達「脾運則痛自止」之效。
此證屬「經絡心痛」範疇,與「真心痛」有別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經絡與臟腑之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