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之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太陰之本
足太陰之本為中醫經絡理論中,足太陰脾經經氣之起始處,屬「標本理論」範疇。標本理論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》,用以闡述經脈氣血運行之根本與標末關係,其中「本」指經氣生發之源,「標」為經氣所歸之處。
足太陰脾經之本部定位
據《靈樞·衛氣》所載:「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。」此處「中封」為足厥陰肝經之穴位(足內踝前一寸),而「前上四寸」約當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穴附近(內踝尖上三寸,脛骨後緣)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釋義,認為足太陰之本實指隱白穴(足大趾內側端),因隱白為脾經井穴,乃經氣所出之源,符合「本」為根始之義。
與標本理論之關聯
足太陰脾經之「標」部位於「背俞與舌本」,即脾俞穴(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半)及舌根部。此二者反映脾經氣血上達所注之處,與本部形成上下呼應。標本理論強調經脈氣血「根於本,散於標」,故臨床可透過調理本部(如針灸隱白或三陰交)以調節脾經功能,改善腹脹、泄瀉、婦科諸疾等脾失健運之症。
脾經本部之生理意義
脾經之本,與脾臟「主運化」「統血」功能密切相關。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其經氣始於足部,上行絡胃屬脾,貫通中焦。本部若氣血充盈,則脾運健旺;反之,若本部失調(如寒濕困脾),可致經氣滯澀,引發肢倦、納呆等症。
與他經之本比較
十二經脈均有標本之別,如足陽明胃經之本在「厲兌」(井穴),足少陰腎經之本在「湧泉」(井穴),足太陰脾經與之相類,皆以井穴為根本,體現「經氣所出,根於四肢末端」之共性。然脾經因主中土,其本部調節尤重「升清」之效,與胃經「降濁」形成對偶,共司中焦氣機升降。
綜言之,足太陰之本為脾經經氣之根基,其定位雖有古籍與後世見解之異,然皆不離「根結」理論核心,臨床應用需結合脈證,通達經氣循行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