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太陰之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太陰之別

足太陰之別,又稱足太陰絡脈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絡脈隸屬於足太陰脾經,為脾經別出之分支,具有聯繫表裡經脈、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。

經脈循行
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。」其具體循行路線如下:

  1. 起始:起於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(位於足內側緣,第一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,赤白肉際)。
  2. 分支:自公孫穴分出後,橫向走行,與足陽明胃經相聯絡,形成表裡經脈之溝通。
  3. 上行:部分分支沿小腿內側上行,散布於脾胃區域,進一步加強脾與胃之氣血聯繫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溝通表裡:足太陰之別為脾經與胃經之橋樑,協調太陰脾陽明胃之氣血運行,維持消化系統之平衡。
  2. 調節氣血:此絡脈有助於疏導脾經氣血,若脾虛濕盛或胃氣上逆,可通過刺激公孫穴以調理。
  3. 主司絡脈病候: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足太陰絡脈病變可表現為實證(腹中切痛、霍亂吐瀉)或虛證(腹脹如鼓、消化不良),反映脾經氣血失調之象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公孫穴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衝脈,臨床常用於治療脾胃疾患,如胃痛、腹脹、泄瀉,以及婦科之月經不調。
  2. 此絡脈與胃經相連,故在針灸配穴時,常與足三里(胃經合穴)配伍,以增強健脾和胃之效。
  3. 絡脈理論中,足太陰之別亦涉及「脾主四肢」之功能,若出現下肢痿痹或水腫,可考慮從此絡調治。

與經別、經筋之區別

  • 經別:為十二正經深入體腔之分支,足太陰經別上合於陽明,主要加強臟腑聯繫。
  • 經筋:主司筋肉關節,足太陰經筋分布於下肢內側,與運動功能相關。
  • 絡脈:側重表裡經溝通,足太陰之別則專注於脾與胃之氣血協調。

此絡脈體現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之核心思想,為診治脾胃病證及相關絡脈病候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