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泰陽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泰陽脈
足泰陽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,即後世所稱之「足太陽膀胱經」,屬人體十二正經之一。其循行路線與病候記載,最早見於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為中醫經絡理論發展之重要基礎。
經脈循行
足泰陽脈起於足小趾外側,沿外踝後方(「外踝婁中」)上行,貫穿小腿肚(「腨」),至膝膕窩(「郄」)。其分支從膕窩下行,過腓腸肌內側(「下胂」);主幹則直行向上,貫穿臀部(「臀」),沿脊柱兩側(「挾脊」)抵達項部,上行至頭頂。
頭部另有分支:一者從額部分出,下行至耳部(「支顏下,之耳」);另一主幹則貫穿目內眥(睛明穴),聯絡於鼻。此循行路徑與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……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」大致吻合,但早期文獻未提及與臟腑的聯繫。
病候特徵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,足泰陽脈異常可致以下病症:
- 局部經絡阻滯:足小趾活動障礙(「足小趾廢」)、小腿肚疼痛(「腨痛」)、膝膕部攣急(「郄攣」)、臀部痛(「脽痛」)。
- 頭面官竅失調:額部寒冷感(「顏寒」)、耳鳴或聽力減退(「產聾」)、目痛、鼻塞或鼻衄(「鼽衄」)。
- 陽氣逆亂:頻發癲癇(「數癲疾」),此與後世認為膀胱經「主一身之陽氣」,病則陽亢風動的理論相通。
與後世理論的演變
- 臟腑絡屬:早期文獻未明確足泰陽脈與膀胱的聯繫,至《內經》時代,補充其「屬膀胱,絡腎」的關係,並擴展其調節水液代謝、主藏津液的功能。
- 穴位發展: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僅描述脈線,未載具體腧穴;後世在此脈上發展出67穴,如睛明、攢竹、背俞穴等,強化其診療內臟病的作用。
- 病機深化:後世將「癲疾」細化為膀胱經氣逆亂或熱極生風所致,並補充腰痛、瘧疾、項背強痛等症,均與循行部位及陽氣功能相關。
臨床意義
足泰陽脈作為人體最長、覆蓋面積最廣的陽經,主司衛外禦邪、通調水道。其背俞穴(如肺俞、心俞等)更成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關鍵部位,為針灸、推拿療法的核心依據。此脈之早期記載,反映了經絡學說從簡樸脈線到系統理論的演進歷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