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泰陰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泰陰脈
足泰陰脈為早期中醫典籍所載之經脈名稱,即後世所稱之「足太陰脾經」。此脈最早見於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屬十一脈系統之一,為人體重要陰經,主司運化水穀、統血攝津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經脈循行
據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,足泰陰脈起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附近),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,經內踝前方,循脛骨內側緣(胻內廉),過膝關節內側,再沿大腿內側(股內廉)進入腹部。此循行路徑與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足太陰脾經大致相符,唯細節略有差異,反映早期經脈理論的演變。
生理功能
足泰陰脈屬脾,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、升清降濁,並統攝血液。此脈氣血通暢時,可維持消化吸收、肌肉豐盈及水液代謝平衡;若脈氣失調,則易見腹脹、泄瀉、食慾不振等脾虛症狀,甚或水濕停滯、氣血不足之證。
主治病症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列舉其病候如下:
- 局部經絡病:足大趾活動不利(足大趾廢)、脛骨內側疼痛(胻內廉痛)。
- 脾胃失和:腹脹腹痛、食慾減退(不嗜食)、頻繁噯氣(善噫)。
- 氣血津液失調:水腫(復□)、心煩不安、倦怠嗜臥(善疛)。
此類病症皆可透過灸療足泰陰脈以調理氣血,後世更發展為針刺或按摩脾經穴位(如三陰交、陰陵泉等)以增強療效。
與臟腑關係
足泰陰脈內屬脾臟,外絡胃腑,構成「脾—胃」表裡關係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協調共司消化吸收;若脈氣鬱滯,常影響胃氣和降,出現噁心、嘔吐等胃逆之症。此外,脾統血功能亦賴此脈傳導,故臨床崩漏、便血等血證,亦可從脾經論治。
學術演變
從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的「足泰陰脈」到《黃帝內經》的「足太陰脾經」,反映經脈理論從簡略走向系統化。早期文獻側重肢體循行與局部病候,後世則融入陰陽五行、臟腑氣化學說,使脾經的生理病理闡釋更為完備。
綜觀之,足泰陰脈作為脾經的原始稱謂,不僅是經絡學說發展的見證,其臨床應用至今仍為中醫調理脾胃、化濕益氣的核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