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泰陰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泰陰脈

足泰陰脈,是足太陰脾經的早期名稱。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:「足泰陰脈,出大趾內廉骨際,出內踝上廉,循胻內廉,上膝內廉,出股內廉。其病,病足大趾廢,胻內廉痛,腹痛腹脹,復□,不嗜食,善噫,心煩,善疛。諸病此物者,皆灸足泰陰脈。」

足泰陰脈,又稱足太陰脾經,是十二經脈之一,起於足大趾內側緣,沿著小腿內側、大腿內側、腹部下部,一直到胸部,最後止於胸脅下部。足泰陰脈與脾臟、胃腸等消化器官相關,主要負責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。

足泰陰脈的循行路線如下:

  • 起於足大趾內側緣,沿著小腿內側,上行至內踝上方,沿著胻內側,上行至膝內側,出股內側,沿著大腿內側,上行至腹部下部,進入胸部,最後止於胸脅下部。
  • 足泰陰脈與脾臟、胃腸等消化器官相關,主要負責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。

足泰陰脈的病症主要有:

  • 足大趾廢:足大趾不能正常活動。
  • 胻內廉痛:胻內側疼痛。
  • 腹痛腹脹:腹部疼痛、脹滿。
  • 復□:大便不成形,或有黏液。
  • 不嗜食:食欲不振。
  • 善噫:經常打嗝。
  • 心煩:心煩意亂。
  • 善疛:皮膚瘙癢。

如果出現以上症狀,可以通過針灸、艾灸、推拿等中醫方法治療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