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痿

定義
足痿,又稱「痿躄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下肢痿弱無力,甚則肌肉萎縮,行走困難之症。其病機多與經絡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虧損相關,尤以肝腎、脾胃及陽明經為關鍵。《素問·痿論》明確指出:「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」強調陽明經氣虛衰,導致筋脈弛縱,帶脈失於約束,遂發為足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明氣虛:陽明胃經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,主潤宗筋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宗筋失養,則下肢痿軟無力。
  2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。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濡,可見足痿兼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等症。
  3. 濕熱浸淫:濕熱之邪蘊結經絡,阻遏氣血,致筋脈弛緩不用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。」
  4. 瘀血阻絡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經脈不通,肢體失於濡養而痿廢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胃虛弱型:足痿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2. 肝腎陰虛型:下肢痿軟兼頭暈目眩、咽乾舌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選虎潛丸。
  3. 濕熱浸淫型:足痿而重著,小便赤澀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加味二妙散。
  4. 瘀血阻絡型:下肢痿弱麻木,局部青紫刺痛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取桃紅四物湯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足痿不用,治在陽明。」強調調理陽明經為要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:「痿證屬虛者多,實者少,熱證雖有,亦虛中之熱。」指出本病以本虛標實為常見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痿注重「獨取陽明」,以調理脾胃為核心,輔以滋養肝腎、清化濕熱或活血通絡等法,並配合針灸(如足三里、陽陵泉等穴)以疏通經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