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下
在中醫學中,「足下」一詞主要有兩層涵義:
- 腳底
《素問·厥論》提到:「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」此處「足下」即指腳底部位。中醫認為,足底是人體經絡匯聚之處,尤其是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與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的起始或終點。腳底分布眾多穴位,如湧泉穴(腎經起始穴)、太衝穴(肝經重要穴位)等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熱厥病證中,熱邪常從足下開始上行,反映足底與全身氣血運行的關聯性。 - 腳心
「足下」亦專指腳心部位,即足底中央凹陷處,又稱「足心」。此處為湧泉穴所在,屬足少陰腎經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記載:「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,足心也。」湧泉穴為腎經井穴,主導水液代謝與先天之氣,刺激此穴可引火歸元、滋陰降火。此外,腳心亦與「踵」(腳跟)共同構成足部承重與行走的力學基礎,中醫認為其狀態可反映腎氣盛衰。
中醫理論延伸
足下的健康狀態常作為診斷依據。例如:
- 足底冰冷多屬陽虛或氣血不通;
- 足心發熱可能為陰虛火旺;
- 足底繭厚或疼痛可能與經絡瘀滯相關。
歷代醫家重視足部療法,如足浴、艾灸湧泉等,皆透過調理足下氣血以平衡陰陽。
文獻佐證
除《內經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強調足下穴位的重要性,而明代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述足部與臟腑的對應關係,奠定足診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