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下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下廉
別名與出處
足下廉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,即足陽明胃經之下巨虛穴。此穴亦稱「下廉」,與「上巨虛」(上廉)相對,位於小腿前外側,同屬胃經要穴。
定位與取穴
足下廉(下巨虛)位於犢鼻穴(膝蓋外側凹陷)下9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。簡易取穴法:正坐屈膝,先定位犢鼻與解溪(足背踝關節中央凹陷),連線之中點再向下1橫指處即為本穴。
經絡與五行屬性
屬足陽明胃經,為小腸之下合穴,五行屬胃土。下合穴主調六腑病症,故下巨虛擅治小腸相關疾患,如腹痛、泄瀉、痢疾等,體現「合治內腑」之理論。
主治功能
- 消化系統病症:小腸功能失調所致之腸鳴、泄瀉、完穀不化;胃熱上擾之口臭、牙齦腫痛。
- 局部經絡病症:下肢痿痹、膝脛痠痛,尤適用於氣血瘀滯或胃經濕熱下注所致之痹證。
- 其他:古籍載其可治「偏風腿痠」,現代延伸用於坐骨神經痛輔助調理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施提插捻轉,局部痠脹感可向足背放散。
- 艾灸: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腹痛或下肢冷痛。
配伍應用
- 配上巨虛、天樞,調理大腸小腸氣機,治泄瀉、腸癰。
- 配陽陵泉、懸鐘,舒筋活絡,治下肢痿痹。
- 配內庭,清胃瀉火,治牙齦腫痛。
古籍文獻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下廉,在輔骨下,去上廉下三寸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主治胸脅疼痛、泄痢及偏風腿痠。」
現代研究
下巨虛穴刺激可調節腸道蠕動功能,實驗顯示其電針能影響小腸平滑肌收縮頻率,佐證其「下合穴」效應。臨床亦用於慢性腸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輔助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