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心痛

足心痛為中醫證名,指足心部位出現疼痛或灼熱感,常伴隨踝骨熱痛。此症多與腎虛、濕邪滯留或痰濕流注有關,病因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腎虛濕著
    腎主下焦,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火不歸經,則濕邪易滯留於足部,導致足心及踝骨熱痛。此類患者多見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等腎虛症狀。治療宜溫補腎陽、祛濕通絡,可用腎著湯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,以補腎化氣、溫陽利濕。
  2. 痰濕流注
    肥胖之人多痰濕體質,若痰濕下注,阻滯經絡,則足心疼痛,特徵為久坐或臥後疼痛加劇,活動後稍緩。此類患者可能伴隨肢體沉重、苔膩等痰濕證候。治療宜化痰祛濕、通絡止痛,可用腎著湯二妙散(蒼朮、黃柏),以燥濕清熱、化痰通絡。
  3. 經絡氣血不暢
    足心為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,若氣血運行不暢,或外感寒濕之邪,經脈受阻,亦可引發疼痛。此類患者可能見局部腫脹、按壓痛甚等表現。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,或溫經散寒,或活血化瘀,選用相應方藥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腳心痛:泛指足底疼痛,範圍較廣,可能涉及足跟、足弓等部位,病因包括勞損、寒濕、氣血不足等,與足心痛之局部腎經病變有所區別。

足心痛之辨證,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細審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