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心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心穴

定位與出處
足心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宋代《幼幼新書》。其位於足底,具體位置在湧泉穴(足底前1/3凹陷處)後方1寸處,約當足跟與足掌連接處的前緣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婦科病症:傳統用於治療崩漏(非經期子宮出血),此穴能調理下焦氣血,固攝衝任。
  2. 頭面疾患:對頭痛、眩暈有緩解作用,機理在於引火下行,平衡陰陽。
  3. 局部症狀:主治足底痛、足跟痠脹,透過刺激穴位以疏通足少陰腎經氣血。

操作技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手法宜輕緩,得氣後留針15-20分鐘。
  • 艾灸:可選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

理論基礎
足心穴鄰近腎經湧泉穴,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、藏精。刺激此穴可激發腎氣,調節陰陽。其治療崩漏之效,與「腎主封藏」理論相關;而治頭痛眩暈,則基於「上病下取」的辨證思路,導引上亢之虛陽下行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合:

  • 三陰交:增強調理衝任之效,用於婦科出血。
  • 太谿穴:補益腎氣,改善足底虛性疼痛。
  • 百會穴:上下相配,治療氣虛下陷型眩暈。

現代研究
部分文獻指出,刺激足心穴可能通過調節自律神經,影響盆腔血流,間接改善崩漏症狀,然需更多實證支持。此穴亦見於足底反射區理論,與內臟功能調節相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