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標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陽明標本
足陽明標本為中醫經絡理論中「十二經標本」之一,出自《靈樞·衛氣》。此理論闡述經脈氣血運行的根本與標末關係,對臨床辨證與針灸取穴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足陽明經的標本定位
- 本(根本):位於厲兌穴(足第2趾外側,趾甲角旁0.1寸),屬足陽明胃經之井穴。此處為經氣初生之源,主調節胃經氣血之根本。
- 標(標末):位於人迎穴(喉結旁開1.5寸,胸鎖乳突肌前緣)及頰下(下頷部),並向上延伸至頏顙(喉頭與咽峽部)。此區域反映胃經氣血的外在表現,與頭面、咽喉功能密切相關。
經絡氣血運行與生理意義
- 厲兌穴為本:象徵胃經氣血的起始與根基,主司脾胃運化功能。此穴屬「井穴」,五行屬金,能清瀉胃火,調和陰陽,常用於治療熱證、神志異常及消化系統疾病。
- 人迎、頰下、頏顙為標:反映胃經氣血上達頭面、咽喉的途徑。人迎穴為足陽明、少陽之會,可調節氣血上榮;頏顙則與發聲、吞咽功能相關,中醫認為「胃氣上通於咽」,故標部異常可能表現為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或面癱等症。
臨床應用與理論延伸
- 針灸取穴:根據「標本相應」原則,胃經病變可從根本(厲兌)或標末(人迎)調治。例如:
- 胃火上炎致頭痛、牙痛:刺厲兌瀉熱,或配人迎降氣。
- 咽喉不利:取人迎配合頰車(頰下附近)以通利氣機。
- 診斷意義:標部(如人迎脈動)可反映胃經氣血盛衰,《靈樞》提及「人迎脈大於寸口」,提示陽明經氣過盛。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- 根結理論:足陽明「根於厲兌,結於頭面」,與標本理論互補,強調經脈縱向聯繫。
- 經別循行:足陽明經別「上通於心」,故標本區域異常可能影響心神,出現「陽明狂證」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上下相應」的整體觀,通過標本關係,將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聯繫為統一系統,為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