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經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陽明經別

足陽明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,屬足陽明胃經之分支,其循行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。根據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:「足陽明之正,上至髀,入於腹里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出於口,上頞(出頁)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」

循行路徑

  1. 起始與分支: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胃經的髀部(大腿前外側)分出,進入腹腔內。
  2. 屬絡臟腑:在腹腔內,經別直接連屬於胃,並散絡於脾,體現了脾胃表裡相合的關係。
  3. 上行通路
    • 經別向上通過心臟區域,強化了胃與心之間的聯繫。
    • 沿著咽喉上行,出於口部,再向上至鼻根(頞)及眼下區域。
    • 最終聯繫「目系」(眼球與腦相連的組織),並回歸足陽明胃經本經。
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
  1. 加強表裡經聯繫:足陽明經別深入體內,屬胃絡脾,使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聯繫更加緊密,進一步協調脾胃功能。
  2. 溝通臟腑與官竅
    • 通過心臟區域,間接影響心神與氣血運行。
    • 上行至口、鼻、目等頭面部官竅,解釋了胃經病變可能出現的口臭、牙痛、鼻衄、目赤等症狀。
  3. 擴展經絡作用範圍:經別循行彌補了本經未直接涵蓋的區域(如目系),使胃經的調節範圍更廣。
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
  • 與本經互補:經別與足陽明胃經本經相互配合,形成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的循行特點,強化經脈的內外聯繫。
  • 與手陽明經別的呼應:同屬陽明系統,二者共同調節頭面、咽喉及消化功能,體現「同名經相通」的原則。

足陽明經別的理論不僅闡釋了經絡的複雜網絡,也為臨床辨治脾胃、心系及頭面疾患提供了依據,是中醫經絡學說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