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經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陽明經筋

足陽明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,隸屬於足陽明胃經,其循行分布與功能特點在中醫經筋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。根據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,足陽明經筋的循行路徑如下:

循行分布

  1. 起始與足部結聚
    足陽明經筋起於足中趾(或作三趾),向外斜行,結聚於足背(跗上),再斜向外上方延伸至外輔骨(腓骨),並結於膝關節外側。
  2. 上行至髀樞與脊柱
    從膝外側直上,結於髀樞(股關節部位),繼而沿脅肋上行,內屬脊柱。其直行的一支,沿脛骨(骭)上行,結於膝部;另一分支則結於外輔骨,與足少陽經筋相合。
  3. 分布於股前與陰器
    另一直行之支,從伏兔(股四頭肌處)向上,結於股前,並與足三陰經筋(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)會聚於陰器(生殖器區域),再上行分布於腹部,結於缺盆(鎖骨上窩)。
  4. 上行頭面與目系
    從缺盆上頸,挾口而行,於鼻旁與其他經筋相會,向下結於鼻,向上則與足太陽經筋相合,形成「目上綱」(上眼瞼);而足陽明經筋本身構成「目下綱」(下眼瞼)。此外,另有一分支從面頰分出,結於耳前。

功能與臨床意義
足陽明經筋主司下肢及軀幹前側的運動功能,並與頭面部的肌肉活動密切相關。其循行範圍涵蓋足、膝、股、腹、胸、頸及頭面,故相關部位的攣急、疼痛或功能障礙,均可考慮足陽明經筋的氣血失調。

在中醫理論中,經筋不僅主導肢體的屈伸運動,亦與經絡氣血運行相輔相成。若足陽明經筋受邪(如寒濕痹阻或勞損),可能表現為足趾拘急、膝關節不利、股前疼痛、腹部緊繃,甚至影響面部表情及目瞼開合。

與經絡的關聯
足陽明經筋雖與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相近,但功能各異:經筋主司筋肉聯屬與運動,而經絡側重氣血輸布與臟腑聯絡。二者相互協調,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。

此經筋的理論廣泛應用於針灸、推拿及傷科治療,尤其針對筋肉關節病症,常通過調理足陽明經筋以舒筋活絡、緩解痹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