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經筋病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陽明經筋病候

足陽明經筋病候,又稱「季春痹」,出自《靈樞·經筋》,屬十二經筋病候之一,主要描述足陽明胃經所屬經筋受邪後所表現的病症。

病因病機
足陽明經筋循行於下肢前側,上結於腹胸,並布於頭面。其病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或經筋過勞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筋脈拘急或弛縱。寒邪主收引,故見筋急、轉筋;熱邪主弛緩,則見筋縱、目不合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下肢症狀:足中趾及脛部轉筋,足部跳動僵硬,伏兔部(大腿前側)轉筋,髀前腫脹。
  2. 腹部症狀:腹筋拘急,牽引缺盆及面頰。
  3. 頭面症狀:突發口眼歪斜(口僻),目不能閉;若頰部經筋受寒,則筋脈緊急,牽引面頰致口角偏移;若受熱邪,則筋脈弛緩無力,難以收束,故見口歪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寒邪致筋急者,以馬脂膏塗抹拘急處,溫通散寒。
    • 熱邪致筋縱者,以白酒調和桂枝塗抹弛緩處,活血通絡。
  2. 針灸療法:取足陽明經穴,如足三里、伏兔、頰車等,配合手法調和氣血。
  3. 按摩導引:循經筋走向按摩,舒筋活絡,緩解筋脈拘急或弛縱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足陽明經筋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其病候亦反映脾胃氣血盛衰。經筋病變不僅限於局部,更可影響相應經脈氣血運行,故治療時需兼顧整體調理,如配合健脾和胃之法,以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