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陽明脈
足陽明脈為中醫經絡系統中十二正經之一,屬陽明經,與足太陰脾經相表裏。其循行路線及生理功能主要與胃腑密切相關,故又稱「足陽明胃經」。
循行路線
據早期經脈文獻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,足陽明脈的循行路徑如下:
- 起始於足部:脈氣起於足次趾外側端(厲兌穴),沿足背向上行。
- 循行下肢:經足背(衝陽穴),上行至脛骨外側(足三里、上巨虛等穴),過膝蓋(犢鼻穴),再沿大腿前側(髀關穴)上行。
- 經過軀幹:脈行至腹部,挾臍旁(天樞穴),上至胸部,經乳頭內側(乳中穴)。
- 上行頭面:從鎖骨上窩(缺盆穴)分出支脈,上行至下頜(地倉穴),環繞口唇,交會於人中,再沿鼻旁(迎香穴)上行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。
生理功能
足陽明胃經主司氣血運行,調節胃腑功能,其特點如下:
- 多氣多血:陽明經氣血旺盛,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消化吸收與能量輸布。
- 主肌肉與四肢:經脈循行於下肢前側,影響肢體運動與肌肉強健。
- 上絡頭面:與五官功能相關,如牙痛、鼻衄(鼽衄)等症狀常與此經失調有關。
病候表現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提及足陽明脈病證包括:
- 經脈所過之處不適:如足中趾麻木、脛骨疼痛(胻痛)、膝關節腫脹、腹部脹滿、乳房內側痛等。
- 頭面部症狀:頯(顴部)痛、鼻塞流涕(鼽衄)、頻發癲癇(數癲)、顏面畏寒等。
- 熱象與皮膚問題:發熱汗出、皮膚瘙癢(xx搔)。
治療應用
傳統以灸法調理足陽明脈,如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載:「諸病此物者,皆灸陽明脈。」臨床常用本經穴位治療胃腸疾病(如足三里)、頭面疾患(如地倉、頰車),以及熱病、神志異常等。
足陽明脈的理論體系,不僅反映早期經脈學說,亦為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完善足陽明胃經奠定基礎,成為中醫經絡辨證與治療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