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陽明瘧

病名
足陽明瘧為瘧疾之一,屬六經瘧中的陽明經瘧,其病機與足陽明胃經氣血失調相關。
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刺瘧篇》指出,足陽明瘧的發作與外感瘧邪侵襲陽明經有關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肌肉,瘧邪客於經脈,導致營衛失和,正邪相爭,故呈現先寒後熱之典型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發作時,先覺惡寒,寒顫明顯(「灑淅灑淅」),且寒象持續較久,隨後轉為發熱。熱退後汗出,因陽明經氣不足,患者喜見日光、月光或火光,以此溫煦陽氣,緩解不適(「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」)。

治法與取穴
《素問》提出針刺「足陽明跗上」,即衝陽穴(足陽明胃經原穴),以調和胃經氣血,驅除瘧邪。臨床亦可配合其他陽明經穴位,如足三里、內庭等,或根據證候加減用藥,如清熱和解、調和營衛之方。

相關概念
足陽明瘧屬「三陽瘧」範疇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瘧之合稱),與其他經瘧的區別在於其寒熱特徵及陽明經特有的「喜見火光」之症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此證或與胃虛受邪有關,治療時需兼顧脾胃功能。

(內容基於《內經》理論及中醫經絡學說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