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陽明胃經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經刮痧療法

胃經刮痧療法是基於中醫經絡理論,通過刮痧板對足陽明胃經的經絡和穴位進行刺激,以調理胃腸功能、疏通經絡氣血。刮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排除體內濁氣和毒素,對於多種脾胃相關疾病以及全身性健康問題有良好的輔助療效。


功效

  1. 促進脾胃功能:緩解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腹脹、便秘、腹瀉。
  2. 疏通經絡氣血:改善胃經循行路徑上的局部疼痛、痿痹(肢體無力或麻痹)。
  3. 排毒解表:通過改善微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,清除體內濕氣和寒氣。
  4. 調整自律神經:對壓力、焦慮引起的消化系統紊亂有良好作用。
  5. 強健體質:提升身體免疫力,增強抗疲勞能力。

操作方法

準備工作

  1. 工具
    • 刮痧板(牛角、玉石、金屬材質均可)。
    • 刮痧油(嬰兒油、橄欖油或專用刮痧乳液)。
  2. 環境
    • 保持室內溫暖,避免風寒直吹。
    • 操作面平坦,患者採取舒適的坐位或臥位。

步驟

  1. 塗抹刮痧油
    • 在胃經經絡區域和選定穴位上均勻塗抹刮痧油,減少摩擦。
  2. 刮痧手法
    • 力度:以中等力量為宜,避免過度用力造成損傷。
    • 方向:按照胃經的循行方向,從上至下或從內向外進行。
    • 速度:緩慢且均勻,每次刮拭重複5-10次。
  3. 操作時間
    • 每個部位刮痧約3-5分鐘,至皮膚微微充血或出痧(呈現紅紫色斑點)。

胃經刮痧穴位建議清單

  1. 四白穴(ST2)

    • 位置:目正視,瞳孔直下,當眶下孔凹陷處。
    • 功效:緩解面部麻木、頭痛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用刮痧板圓角輕輕按壓點揉。
  2. 天樞穴(ST25)

    • 位置:腹部,臍中旁開2寸。
    • 功效:調理腸胃,改善腹瀉、便秘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以順時針方向輕刮腹部,力度適中。
  3. 歸來穴(ST29)

    • 位置:下腹部,臍中下4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    • 功效:緩解少腹痛、月經不調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從下腹向外斜刮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
  4. 足三里穴(ST36)

    • 位置: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
    • 功效:強健脾胃,緩解消化不良、疲勞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從上向下沿著小腿前側刮拭。
  5. 上巨虛穴(ST37)

    • 位置:足三里下2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
    • 功效:緩解痢疾、腹痛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從膝部向踝部直線刮拭。
  6. 下巨虛穴(ST39)

    • 位置:上巨虛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
    • 功效:改善腸胃功能,緩解下肢痿痹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沿小腿外側線條輕刮。
  7. 豐隆穴(ST40)

    • 位置:小腿前外側,當外踝尖上8寸,距脛骨前緣2橫指。
    • 功效:化痰止咳,改善眩暈、頭痛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直線刮拭小腿外側。
  8. 內庭穴(ST44)

    • 位置:足背,第2、3趾間,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。
    • 功效:清熱解毒,改善牙痛、口臭。
    • 刮痧方法:用刮痧板圓角輕刮趾間皮膚。

注意事項

  1. 適宜人群

    • 適合胃腸功能不佳、疲勞、虛弱、寒性體質者。
    • 慢性病患者作為輔助療法。
  2. 禁忌人群

    • 出血性疾病或皮膚損傷者不宜。
    • 孕婦避免腹部和腰骶部刮痧。
    • 發熱、炎症急性期不宜刮痧。
  3. 操作安全

    • 避免刮痧過度引起皮膚破損或疼痛。
    • 力度和時間適當,以患者能接受為準。
  4. 刮痧後護理

    • 避免風寒,建議休息30分鐘後再進行戶外活動。
    • 刮痧部位24小時內避免碰冷水。
  5. 頻率建議

    • 每次療程不宜超過30分鐘。
    • 每周2-3次為宜,避免過度刮痧。

胃經刮痧療法溫和有效,適合居家養生或搭配其他中醫療法,但需結合自身體質和病症,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以達最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