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陰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陰陽
足陰陽為中醫經絡學說中重要概念,指循行於下肢的六條經脈系統,包含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。此六經相互配對,形成三組表裡關係,共同調節下肢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。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明確記載:「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足陰陽也。」
足三陽經
-
足太陽膀胱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行至頭頂,向後沿脊柱兩側下行,經臀部、大腿後側,至腘窩(委中穴),再沿小腿後側下行,終於足小趾外側端(至陰穴)。
- 生理功能:主一身之表,司氣化,通調水道,與腎經相表裡。
-
足少陽膽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目外眥(瞳子髎穴),繞行頭側,經頸部、肩部,沿胸腹側面下行,過臀部、大腿外側,至膝外側,沿腓骨前緣下行,終於足第四趾外側端(足竅陰穴)。
- 生理功能:主決斷,疏泄氣機,與肝經相表裡。
-
足陽明胃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下行環繞口唇,沿下頜角上行至額頭,主幹從頸部下行,經胸部、腹部,沿大腿前側下行,過膝蓋,沿脛骨外緣至足背,終於足第二趾外側端(厲兌穴)。
- 生理功能:主受納腐熟水穀,為氣血生化之源,與脾經相表裡。
足三陰經
-
足太陰脾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),沿足內側上行,過內踝,沿小腿內側上行,經膝內側、大腿內側,入腹,屬脾絡胃。
- 生理功能:主運化水穀,統血,與胃經相表裡。
-
足厥陰肝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足大趾外側端(大敦穴),沿足背內側上行,過內踝前,沿小腿內側上行,經膝內側、大腿內側,環繞陰器,入腹屬肝絡膽。
- 生理功能:主疏泄,藏血,與膽經相表裡。
-
足少陰腎經
- 循行路線:起於足底(湧泉穴),繞內踝後,沿小腿內側上行,經膝內側、大腿內側,入腹屬腎絡膀胱。
- 生理功能:主藏精,主水,納氣,與膀胱經相表裡。
足陰陽經的表裡關係
足陰陽六經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,形成三對表裡配合:
-
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
- 膀胱主排泄水液,腎主水液代謝,二者共同調節人體水液平衡。
-
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
- 膽主決斷,肝主謀慮,二者協調情志與氣機疏泄。
-
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
- 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氣血生成。
此三對經脈在生理上相互協調,病理上相互影響,臨床上常透過針灸、推拿或藥物調理,以恢復足陰陽經的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