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指

足指,即腳趾,為人體下肢末端之重要組成部分,於中醫學中不僅為經絡循行之處,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與臟腑聯繫
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與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皆循行於足部,並於足指交會或終始。例如:

  • 足太陰脾經:起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),與脾臟相繫,主運化水穀。
  • 足厥陰肝經:起於足大趾外側端(大敦穴),與肝氣疏泄相關。
  • 足少陰腎經:斜走足心(湧泉穴),並沿足內側上行,與腎氣盛衰相應。

病理表現與證候
《靈樞·癰疽》提及「發於足指,名曰脫癰」,即指氣血瘀滯、經絡阻塞所致之壞疽病證,多因寒濕凝滯、熱毒蘊結,或氣血虧虛引發。中醫認為,足指病變常反映內在失衡,如:

  • 趾甲蒼白或紫暗:或為氣血不足,或屬寒凝血瘀。
  • 足趾腫痛灼熱:多因濕熱下注,常見於痛風(痹證)或熱毒癰瘍。
  • 足趾麻木不仁:可能為氣血不暢,或風寒濕邪痹阻經絡。

診療理論依據
中醫診治足指疾患,首重辨證。如脫癰(類似現代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」),需分虛實寒熱:

  • 實證:清熱解毒,活血通絡,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。
  • 虛證:溫陽散寒,補益氣血,可選陽和湯或當歸四逆湯。

外治法與穴位刺激
針灸或推拿足指相關穴位(如隱白、大敦、厲兌)可調節相應經脈氣血。此外,足浴(配伍艾葉、紅花等藥材)亦能溫通經絡,改善局部循環。

足指雖為肢末,然其與整體生理病理相連,體現中醫「上下相應」之整體觀,臨床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