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石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石中毒
丹石中毒,又稱金石中毒或石藥中毒,屬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,因長期或過量服食金石類丹藥所致。此類丹藥多由礦物金石煉製而成,如硃砂(含硫化汞)、雄黃(含硫化砷)、曾青(含碳酸銅)等,古人常視其為延年益壽、強身健體之品,然其性燥烈有毒,若調製不當或濫用,易致毒性內蘊,損傷臟腑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金石丹藥雖具「重鎮安神」、「解毒殺蟲」之效,然其性多燥熱峻猛,久服易化火傷陰,或積毒成瘀。其病機主要涉及:
- 火毒內攻:金石之品性熱,過服則助陽化火,灼傷津液,上擾神明,可見煩躁譫妄、口舌生瘡。
- 毒瘀互結:重金屬毒性沉積經絡,阻滯氣血,導致肢體麻木、癰疽瘡瘍,甚則臟腑衰竭。
- 脾胃損傷:金石質地沉重,難以運化,長期服用易困阻脾胃,出現脘腹脹痛、嘔逆泄瀉。
臨床表現
丹石中毒之症狀因藥物成分而異,常見者包括:
- 熱毒證:面赤身熱、口渴引飲、皮膚發斑、齒齦腐爛。
- 神志異常:躁動不安、幻覺譫語,甚則昏迷(見於汞、砷中毒)。
- 消化道症狀:腹痛嘔吐、下利腥臭,或便血(金石損傷腸絡)。
- 虛損證:後期陰陽兩傷,可見消瘦乏力、髮枯甲脆、腰膝痠軟。
古籍論述
《神農本草經》雖載金石藥物之功,亦警示「多服、久服傷人」;《本草綱目》更詳述硃砂「久服令人癡呆」,雄黃「蝕瘀腐肉」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張景岳等,均強調丹石之害,主張「中病即止」,不可妄服。
辨證要點
中醫診治丹石中毒,首辨毒邪性質與所犯臟腑:
- 熱毒熾盛:以黃連解毒湯、清瘟敗毒飲加減清熱解毒。
- 毒滯經絡: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、紅花,佐以綠豆、甘草等解毒。
- 脾胃虛敗:投以六君子湯健脾化濕,兼用伏龍肝(灶心土)止瀉。
丹石中毒反映古代養生文化之流弊,亦為中醫藥毒理學之重要案例,其辨治經驗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