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足踵

經外穴名,出自《類經圖翼》,其位置與「女膝穴」相同。在中醫學中,足踵不僅是解剖部位,亦為經絡氣血運行的重要區域,與足少陰腎經、足太陽膀胱經等經脈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中的足踵

  1. 經絡聯繫

    • 足踵位於足跟部,屬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腎經「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」,故足踵與腎氣盛衰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足踵的狀態可反映腎精充養與否,如足跟痛常與腎虛相聯。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亦循行於足跟外側,與足踵相鄰,主一身之陽氣,若此處氣血瘀滯,可能影響腰背陽氣輸布。
  2. 穴位的特殊性

    • 女膝穴(即足踵)為經外奇穴,定位於足跟後側正中線,赤白肉際處。古載此穴可治「足跟痛、癲狂、齒齦腫痛」,屬局部取穴與遠治作用的結合。
    • 針灸此穴多配合崑崙、太谿等鄰近經穴,以調理腎氣、疏通足跟氣血。
  3. 病理表現與機理

    • 足踵疼痛在中醫辨證中多屬「腎虛血瘀」或「寒濕痹阻」。腎虛者,髓海不足,跟骨失養;外感寒濕則經脈凝滯,氣血不通,發為頑痛。
  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腳跟頹」為勞傷腎氣所致,可見足踵病變與內傷虛損相關。
  4. 治療應用

    • 艾灸足踵可溫通經脈,適用於腎陽不足之冷痛;針刺則宜瀉法,針對實證瘀阻。
    • 推拿手法中,以拇指按揉足踵周邊,可鬆解筋結,輔助緩解足跟痹痛。

此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然臨床用之得當,可收奇效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智慧。